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www.czktmy.com/m/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三十二)——运用《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经验

作者:姜杨等

纵观董建华教授的处方,有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注重调畅气机,一是寒温并用。后者受《伤寒论》的影响显而易见。本文着重分析《伤寒论》寒温并用法特点以及董建华运用《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经验。

01

《伤寒论》寒热并用的特点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乃治疗之常法,为中医治疗之定则。而《伤寒论》诸方中,寒热并用极具特色。《伤寒论》所列方剂首,据初步统计,寒热并用的方剂,竟多达53首,可见使用之广泛。其内在的构建规律极具科学价值,对后世方剂创建及临床辨证影响深远。

所谓寒热并用,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亦称温清并用。寒热并用观念的提出,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伤寒论》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组方无不考虑到疾病的寒热虚实,处方中无不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其寒热并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疾病寒热错杂,寒热并用法

1.寒热并用,表里双解法

这里所谓表里双解法,是针对表寒里热而言。表有寒,里有热,寒热并见。表寒当用温热之药散之,但里有热则恐其助热;里热当用寒凉之药清之,但纯用清热又虑其表寒不解。是故寒热并投,外散表寒,内清里热。如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热,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二者虽病因不同,但外寒里热的病理是一致的,因此皆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生石膏辛寒以清里热,寒热并用,使表邪得解,里热得清,共奏表里双解之功。此种配伍方法,对外寒入里化热的诊治,极具指导意义。董师认为,临床治疗感冒,一见发热,就投银翘、桑菊之属,甚投苦寒重剂,使一般的感冒,本可汗解却迁延不愈,或生变病。其实外感风寒,桂枝汤、麻黄汤发汗解之;入里化热者,寒热并用,表里双解,才更有效。临床我学习董师经验,常用柴胡桂枝各半汤加减治疗感冒,柴胡、黄芩与桂枝、生姜并用,也是寒热并用和解表里之法,非常有效。

2.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法

《伤寒论》将此法用于上热下寒之证。上热下寒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寒热错杂证。条“伤寒,腹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以黄连苦寒清胸中热(上热),干姜、桂枝辛温以温下寒(下利),桂枝还能宣通上下,半夏辛开结气、降逆和胃,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以调升降。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主之”。此乃表证误下,邪热内陷胸膈,又见脾虚中寒下利,以苦寒之栀子清胸膈之热,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药虽二味,最能体现仲景寒热并用之法度。此外,条乌梅丸治上热下寒之蛔厥;条麻黄升麻汤,以寒凉之石膏、黄芩、知母与辛温之麻黄、干姜配伍,上清肺咽,下温脾阳止利;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干姜、附子、桂枝温散下寒,都是寒热并用,清上温下的代表方剂。此法在现在临床中,也应用得很广泛,如慢性肠炎患者腹痛便清肠中有寒,复见慢性胃炎胃中灼热,董师往往宗仲景之法,黄连、干姜同用,上可清胃热,下可止腹泻,疗效确实。

3.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法

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伤寒论》多用于痞证。痞的主症为“心下痞,按之濡,但满而不痛”,其病机是寒热错杂,互结中焦,气机痞塞。条、条、条对痞证做了具体的属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条),此乃误用下法,伤及脾胃,寒热错杂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而致心下痞满。以半夏、干姜辛温燥湿,治中焦之寒,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中焦之热,党参、大枣、甘草甘温,疗中焦之虚,如此寒热并调,辛开苦降,则脾升胃降,痞满自愈,成为中医治疗痞满之法门。我学习后将之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之痞满属于寒热错杂者,屡用屡效。条生姜泻心汤,是治疗寒热互结、脾胃虚弱、夹食停饮之痞。“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不中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而成,散水气、止呕吐之力增强。条甘草泻心汤,治下后脾胃俱虚,寒热错杂,痞利俱盛者,以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用量,以增强补中益气之功。此三方实则同一治法的三种加减,以针对寒热互结、上下痞塞之病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是治疗脾胃病中焦痞满的基本方法,切中病机,推测此方绝非先制而后用,是来自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堪称经方中之经典。

二、用药配伍,寒热并用

《伤寒论》寒热并用,除了是治法上的温清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之外,还有药物配伍舍性取用和反佐用药的特点。

1.舍性取用之寒热并用

药性有寒、热、温、凉之分,而治疗功用则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之异。制方时必须根据药物性味和主治功能择宜而用。临床上每每遇到一些问题,拟选的药物功效适合病性需要,但其寒热药性又与寒热病性相悖。对此,《伤寒论》中多采用相反的药性药物,互相制约,消除不宜药性的作用,而保留其功用,即舍性存用。此种配伍方法,《伤寒论》可谓处方的典范。如63条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方即以石膏易麻黄汤之桂枝,以石膏辛寒矫治麻黄之温热,而存麻黄、杏仁宣肺平喘之功效,使辛温解表转为辛凉宣肺定喘之剂。此种配伍在《金匮要略》中尤为突出,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病属寒实内结,治宜温下,但大黄苦寒之性又不宜于寒实之病性,故加辛温走窜之附子、细辛,矫除其寒性而存其泻下之功效,变寒下药为温下剂。

寒热并用,用一药之性,制约他药之性而存其功效,是方剂配伍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上,《伤寒论》治痞的半夏泻心汤,虽然医家大多认为是寒热并用,并由此推测痞证的病机是寒热互结,但条原文指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病”,并无寒热的论述。条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条指出痞证的病机是“胃中不和”,说明寒热之象在痞证中并不突出,所以干姜配黄芩、黄连的用意,不在寒与热,而是取干姜之辛与黄连之苦,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有“舍性取用”的用药思维特点。临床寒热象不明显之病,用之亦有效,即是佐证。

2.反佐法之寒热并用

反佐是中医处方用药的一种独特的方法。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就指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反佐法是为了避免病性对药性在寒热方面的格拒以致病不纳药而设。用药反佐在《伤寒论》中主要是大热剂中稍加寒凉药,大寒剂中稍加温热药。如少阴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条);霍乱病篇“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条),两方均治阳虚至甚,阴寒盛极之证,故用大剂姜、附以回阳救逆,但纯用阳药,恐阴盛格拒而呕,故加苦寒之猪胆汁以为引导之用,这也就是《内经》“甚者从之”之意。但反佐法与反治法是不同的。反佐是用药之法度,真正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药还是“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属于逆治(正治)作用;而反治法,是与正治相对而言的治法,如《伤寒论》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为内真热外假寒(厥),故用寒剂,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为真寒假热,而用热剂,从其假象,故称从治,但依然是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方法,与反佐法是不同的。

02

董建华临床寒热并用法的运用

董建华教授学贯寒温两门,对《伤寒论》娴熟在胸,深受影响,处方中寒热并用的证治随处可见,既有寒热病性的需要,也有舍性取用的法度。

1.感冒

外感风寒,寒郁化热,咽喉肿痛,将外散风寒之荆芥、防风与内清里热之黄芩、栀子同用,重者直接用麻杏甘石汤。在温热病治疗中,也在苦寒剂中少佐温通,令寒药不致呆钝。

2.暑湿

夏令外感暑湿,常将芳香化湿之藿香、佩兰与苦寒清热之青蒿、黄连、黄芩同用,且多用芳香,少用苦寒,辛散以化浊,苦降以开结。

3.麻疹

麻疹疹出不畅,以辛凉之升麻、葛根、蝉衣、牛蒡子与辛温之麻黄、杏仁配伍,发散肌表,透疹外出。

4.哮喘

以麻黄、杏仁、黄芩、地龙组成麻杏芩龙汤,外散表寒,内清里热,治疗热喘;麻黄与大黄合用,治疗痰热互结之喘,以麻黄辛温宣上以蠲其饮,大黄苦泄导下以荡其痰。

5.胸痹

以旋覆花、广郁金、丹参、三七同用,组成治疗胸痹(冠心病)基本方。旋覆花苦降辛散,温以宣通;广郁金苦寒泄降,下气散郁;丹参微寒清热,苦以泄降;三七甘缓温通。以此方加减治疗胸痹(冠心病)十分好用。

6.呕吐

呕吐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临床以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为多。以党参、甘草、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合用,以党参、甘草甘缓补虚,干姜、半夏温胃止呕,黄芩、黄连清胃止呕。热象不显者,也用黄连,效仲景之法,舍性取用。

7.痞证

《伤寒论》对痞证的论治十分详尽,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还载有半夏厚朴汤。董师运用这些方剂治疗痞证,信手拈来,十分娴熟,临证喜用半夏泻心汤和半夏厚朴汤合方,疗效显著。

8.胃脘痛

董师倡胃热学说,治疗胃脘痛擅用清法。胃脘痛寒郁化热者多见,因此多寒热并用以左金丸加桂枝、黄芩,除依据寒热调节吴茱萸、黄连的剂量外,寒重加荜澄茄,热重加栀子,寒热并调,辛开苦降。

9.噎膈

噎膈见于痰气交阻,郁而化热者,以荜澄茄、半夏辛温散结,黄连、栀子苦寒清热,苏梗、木香理气,也寓辛开苦降之法。

10.泄泻

慢性泄泻,脾气已伤,湿热未净,以炮姜、肉桂与黄连、酒军合用。炮姜、肉桂温中鼓动阳气,黄连、酒军苦寒清化湿热。笔者效仿此法,寒热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11.痢疾

湿热痢疾用芍药汤,黄连、黄芩与当归、肉桂同用。黄连、黄芩苦寒清热;肉桂温热防止冰伏,有反佐之意。至于久痢,脾阳已伤,湿热未净,则以制附片、炮姜、白术与黄连配伍,寒热并用,温脾清肠兼施。

12.便血

便血以热证多见。若中焦有寒,下焦有热,以党参、肉桂、炮姜与白头翁、荷叶合用,党参、炮姜、肉桂温中散寒,白头翁、荷叶清肠止血,防止止血而留瘀。

13.水肿

水为阴邪,易伤阳气,久利伤阴,成阴阳俱虚。以制附片、肉桂温阳,黄柏、知母、鳖甲滋阴,阴阳双补。

14.淋证

古有“淋证忌补”之说,但清利太过,湿热未净,阳气已伤,此时以制附片、肉桂、仙灵脾温阳,鼓动气血,配黄柏、木通、萆薢清利湿热,祛邪外出。

15.痹证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散寒为主。若寒热互结之痹,以川乌、桂枝与石膏、知母合用,川乌、桂枝祛散外寒,外解内热被郁之势,石膏、知母清解里热,以除寒热互结之机。

16.胁痛

胁痛若见气郁化火,以吴茱萸、黄连、元胡、川楝子合用;肝郁脾虚则直接用小柴胡汤,该方亦是寒热并用的方剂。

17.消渴

消渴多由肺胃热盛,消耗津液所致。董师认为气阴两伤更为多见。以黄芪与石膏、知母、生地同用,气阴双补;若过用寒凉,阴阳两伤,更是加用少量肉桂,使命门火复,膀胱气化得行,津液得布,症状较易控制。

18.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治疗各异。因于气虚发热者,以甘温之黄芪、白术与微寒之银柴胡、白薇、地骨皮合用,甘温除热;气虚明显者,直接运用补中益气汤,此方亦是寒热并用之剂。

19.痿证

痿证多见肝肾不足,常以温阳之仙灵脾、鹿角霜、杜仲与寒凉之黄柏、知母同用,以防温燥伤阴,取反佐之意。阳痿用阳起石、胡芦巴、桂枝与黄柏、知母合用也都同法。

20.失眠

失眠因于心肾不交者,以温肾之熟地、肉桂与清心之黄连、知母合用,交通心肾。

21.口腔溃疡

以滋阴清热之沙参、麦冬、地骨皮、银柴胡与甘温之肉桂、甘草合用,引火归原。

董师对寒热并用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涉及内科诸多病证。其法度深受仲景之影响。胃脘痛、泄泻、消渴、痹证、淋证等是病性寒热错杂,用药寒热并用,此种情况董师强调深入病机分析。《伤寒论》诸多方证看似寒热象不甚明显,但深入分析有寒热错杂之病机。胸痹、麻疹、呕吐等寒热并用,是舍性取用,寒热药互相制约,这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董师处方主张灵动,温阳防止伤阴,清火防止过用苦寒。湿热痢疾之用肉桂、痿证阳虚之用知母、黄柏则是反佐,都取法于仲景。寒热并用,是有经验的医家常用的处方配伍。使用的关键,是要准确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要确实存在寒热错杂的病性,或舍性存用,才能收到好的临床疗效,而用之有度是关键。董师尝谓,左金丸中黄连、吴茱黄用药比例是6:1,变化比例,功效就变了。人体阴平阳秘,受诸多致病因素的侵扰而失衡,或表里阴阳失于会通,或上下阴阳失于均平,导致阴阳偏盛偏衰之病理,出现表寒里热证、中焦寒热证、上下寒热证等寒热错杂证。若仅顾一面而疗之,其功难全甚至有害。但寒热并用,不是简单的寒热药相加,而是辨证分析病机主次,寒热转化,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至于配方中舍性取用,更见医家的功力。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作者:姜杨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