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黄芪有N多种经典配伍
导读:今天来学习黄芪的经典配伍。 黄芪,原名黄耆,因色黄而又补气之力最大,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耆者,老也,长也。 黄芪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便列为上品,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更将黄芪在杂病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共有8方。 这8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芍药苦酒汤、千金三黄汤。 在《伤寒论》中无一方用黄芪;无独有偶,在《温病条辨》中,除借用清暑益气汤和补中益气汤外,吴鞠通自拟方中,只有用加减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下陷,门户不藏”。 可见温热也极少用黄芪;而杂病多气血虚损之证,因而用黄芪的机会也就较多。 黄芪味甘性温,能补气又能升提,故凡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体倦乏力,气短头晕,食少便溏,气虚发热,内脏下垂,气虚易感,崩漏下血等症均能治疗。 又因“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尿血膏淋、小便过多等亦有效。 又因气行则水行,气行则湿行,补气能行水行湿,故水肿湿停诸症,黄芪常用之。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补气能生血,气行则血行,故凡血虚、血瘀之证,常离不开黄芪。 张锡纯更认为黄芪能疏肝补肝,说“肝属木,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 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 黄芪与人参的不同点在于,黄芪补而能走,人参补而能守,故水湿停留多用黄芪,而虚脱出血之证多用人参。 黄芪炙用补中,生用固表,能表能里,故表虚自汗,气虚外感多用之;而人参以补气健脾益肺见长,故脾肺气虚多用之。 现归纳历代医家经验,将黄芪配伍应用举例于下。 01黄芪配桂枝 这是张仲景的用药手法,将黄芪与桂枝,及桂枝汤配用,凡表证及里证气虚者,皆可应用。 因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表证得之能解肌发汗,调和营卫;里证得之能健脾补中,燮理阴阳。得黄芪相配则药力更强。 如黄芪建中汤,用黄芪配小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中焦气虚之虚劳证、溃疡病等,先父曾用本方治疗虚黄证及气虚发热证等。 又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气虚血痹证,又可和当归四逆汤合用,成黄芪桂枝九物汤,扩大用于气虚血亏之风湿痹证。 再者黄芪桂枝汤,又可治表虚自汗证及气虚易感诸证。 02黄芪配防己黄芪配防己及茯苓、白术等,成防己黄芪汤(黄芪、防己、白术、甘草)、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黄芪、桂枝、甘草),治疗风水、皮水、风湿在表诸证。 肾炎患者,蛋白尿长期不退,水肿不严重者,重用黄芪,或用防已黄芪汤加味,可获得一定效果。 03黄芪配乌头《金匮》指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本方由乌头、黄芪、麻黄、芍药、甘草组成,治疗寒湿痹阻于关节而成的历节痹证。 用乌头祛寒止痛,麻黄通经散寒,芍药、甘草缓急舒筋止痛,又妙在用黄芪益气扶正,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04黄芪配当归黄芪补气,当归补血,二药合用,为气血两亏之最佳配伍。 如《兰室秘藏》之当归补血汤,用黄芪一两,当归二钱,重用黄芪,取补气生血之意,治血虚证及气血两亏证。 还有《局方》十全大补汤,其功力又超过当归补血汤;再有十四味建中汤治气血不足,久病劳损之证;再有归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气血两亏之证。 05黄芪配地黄黄芪益气,地黄养阴,治疗气阴两虚之证。本证偏于中下焦,而生脉饮所治之气阴两虚应在上焦。 如《兰室秘藏》方当归六黄汤,用黄芪配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连、黄柏、黄芩,用黄芪益气固表,当归地黄补血养阴,三黄清热泻火,治疗气虚阴亏有火的盗汗证,确有一定效果。 06黄芪配防风黄芪配防风,出自《世医得效方》中的玉屏风散,方中尚有白术。 黄芪益气固表,防风走表而祛风邪,白术健脾补中,以助气血之源,故本方一可益气固表止汗,二可加固体表屏障,而预防风寒。 在《医林改错》中,黄芪配防风成黄芪防风汤,“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又加赤芍,成黄芪赤风汤,治痫证及腿瘫”。 其用药特点皆为重用黄芪二两成四两,而其他药只用一钱。李东垣曰“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07黄芪配知母这是张锡纯的用药手法,治气虚阴亏,虚热不退之证,说“人禀天地之气化,以生人身之气化,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四合,大雨随之。 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 故在十全育真汤和升陷汤、理冲汤等方中黄芪与知母合用。 08黄芪配桃仁黄芪配桃仁、红花,为益气化瘀之法,适用于气虚血瘀之证,其代表方为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 另外,此三药相配,又名黄芪桃仁汤,治“产后抽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其组成为生黄芪八两,桃仁三钱,红花二钱。 但笔者目前尚未发现临床有关报道,只能立此存照。 笔者曾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证,因瘀致痿证一例,取得良好疗效。 09黄芪配升麻、柴胡黄芪配升麻、柴胡,黄芪性温能补而升,得升麻、柴胡相助,则更能升阳补气,代表方为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 该方能益气解表,又能益气固表,能退气虚发热,能治头晕气短体倦之中气不足证,能升清降浊而治小便癃闭证,能升内脏于下垂之际,等等。 张锡纯在此方的基础上去党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加知母、桔梗而成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并详加阐述,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还用黄芪配升麻、柴胡,再加当归,名为升麻黄芪汤,治产后小便不利,等等。 此外,尚有《证治准绳》方益气聪明汤,用黄芪配升麻等药,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治疗眼疾及耳疾。 又有《脾胃论》消暑益气汤,用黄芪配升麻等,治疗暑湿伤气之证。这些都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黄芪虽为补药之长,适应面很广,但它和其他中药一样,也有禁忌证。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指出“黄芪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闷,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 这些禁忌证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若气虚外感,用补中益气汤之类益气解表,则又不可不知。 10黄芪配人参黄芪配人参是名符其实的补气药的强强联合,黄芪补而能走,人参补而能守,凡气虚不足、肺脾双亏等证,得参芪之补未有不取效者。 如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证,用补中益气汤;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用归脾汤;暑湿伤气,气虚湿阻之证,用清暑益气汤;气血双亏,肺脾均损之证,用十全大补汤;劳损羸瘦、肺脾肾三脏均不足,用十四味建中汤。 还有张锡纯之十全育真汤、升陷汤等,无不都是参芪联用。 11黄芪配白芷、皂角刺、当归等黄芪能益气托毒、生肌排脓,又是外科虚证的常用药物,常用于正气不足、血亏营弱所致之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之证。 如黄芪和消肿排脓之白芷、活血消痈之皂角刺、补血益营之当归等药,组成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方)和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方)等,可治疗外科气血亏损之痈疽不能内消,或疮疡不能消溃,及溃后不能生肌敛口等症。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杨志一、杨扶国用药心得十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年1月。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fb/5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JT叔叔慢慢教30附子
- 下一篇文章: 以ldquo艺rdquo抗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