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一药,习惯用于健脾燥湿,名方四君子汤中即取其意,而《本草正义》却赞其“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万无伤阴之虑”。我要谈的正是这点。

大家用白术一般考虑苦温燥湿的多,而大多数健脾燥湿止泻的方子都少不了白术,有的加注用土炒白术。实际上,白术的燥湿作用并不强,炒后也许好一些。健脾燥湿最好的是苍术,腹泻时用30~50g,可立即起效,白术则不一定。

我认为,白术生津的作用更强些,临床上我常用其治疗脾虚便秘证,收效甚捷。

《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去桂加白术汤方:白术2两,附子1两,甘草1两,生姜1.5两,大枣6枚。

方中白术量最大,仲景此意甚明。由于汗多伤津导致脾虚便秘,就加白术生津润肠通便。可以说张仲景是第一个提出用白术生津通便的。对此,现代已故中医大家程门雪、任应秋等人的解释我认为都是错误的,并且还质疑仲景条文是错误的,而没有从临床实践角度去考虑,只是囿于苦温燥湿,故而出现了这种错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北京已故四小名医魏龙骧通过临床实践,首先提出白术的主要作用是健脾生津,并将其用于脾虚便秘证,得到全国很多有识之士赞赏并验证,开创了白术新用之先河。我也是从这里开始改变了对白术的狭隘认识,并从此将大剂量生白术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应用时少则30g,多g,并取得了屡用屡效的佳绩。

魏龙骧有则医案:“高龄患便秘者实为不少。一老人患偏枯,步履艰难,起坐不便,更兼便秘。查其舌质偏淡,苔灰黑而腻,脉见细弦。此乃命门火衰,脾失运转,阴结之象也。处方以生白术60g为主,加肉桂3g,佐以厚补6g,大便遂能自通,灰苔亦退,减轻不少痛苦。类似患者,亦多有效,毋庸一一例举。”

魏龙骧还谈道:“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之。然从事滋润,而脾不运化,脾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重用白术,运化脾阳,实为治本之图。故余治便秘,概以生白术为主,少则30~60g,重则~g。便干结者,加生地黄以滋之,时或少佐升麻,乃升清降浊之意。若便难下而不干结,或稀软者,其苔多呈黑灰而质滑,脉亦多细弱,则属阴结脾约,又当增加肉桂、附子、厚朴、干姜等温化之味,不必通便而便自爽。”

患者,女,近70岁。年4月来诊。

刻诊:中等身高,体胖肤白,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医院治疗后出院,已1周未排大便,小腹甚胀。住院期间主要靠开塞露和灌肠,停用则依然如故。望舌胖大色谈,苔白腻,脉濡细。饭量不多,乏困无力。一派脾虚不运之证。随即按辨证原则,直接开附子理中汤。

制附子10g、太子参30g、干姜15g、生白术g、枳壳15g、厚朴15g。5剂。

患者问:我现在小腹很胀,吃这药来得及么?能不能明天就排大便?我说:没问题,放心吧,明天绝对能解大便。老妇听后欣然而去。我为什么敢拍胸脯打保票,实缘于治这类病太多了,只要生白术量给够,没有不应手起效的。

1周后,复诊:服药后大便通畅,近几日每日排大便1次。我说本病原为脾阳不运所致,解决这个病机需要一段时间,非通一次便即可一劳永逸了。(这一点大家要记住)。该患者前后共吃药50余剂,基本上是以理中汤和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方不离生白术g,不但治愈了便秘,而且其糖尿病不用服用格列齐特(达美康)也能稳定血糖,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只要是病机吻合,健脾生津法也能治糖尿病。[《古道瘦马医案》]

按:我用大剂量生白术治便秘,说起来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每每得心应手,故敢告诉大家。在这里再强调一下:白术一定要用大剂量,而且必须生用,最好打碎,以利有效成分煎出。

网友交流

诚信中药:其他方书上言及生白术通大便的机制是补脾气,并未言及生津液。

古道瘦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上记载的不完全正确,不要迷信书本。

绿衣:冒昧补充一点,对于食少的纳呆的便秘者,骤然用大利量的生白术,有可能因补而呆胃,如有需要,可酌加麦芽、陈皮等理气和胃,或先用小剂量,逐步加大剂量。张景岳有言: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当然,对于胃纳正常者来说,无须顾忌了。

月舞飞狐:白术确实有生津的作用,多为太阴化湿,湿阻气化不能生津,故以白术入太阴化湿生津,补足脾气。

国风堂主:吉良晨老中医也提到过,白术治脾虚便秘,稍加升麻。

kangyi:黄元御(长沙药解》中对白术是这样介绍的:“味甘、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津,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zcm:而且必须是生的,最好打碎,以利有效成分煎出。上周用治1例,因为药房无生药,用了炒白术g,今日来复诊云无效。看来白术生用是关键。

小蓝:用大剂量生白术治疗便秘疗效显著,我在临床上也经常用,但是是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用。

群贤见智录

(1)姜春华教授常用大剂益气健脾药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硬化,认为肝硬化的病理状态是瘀血郁结,体质状态是气虚脾弱,其特点是病实体虚。治疗时必须病、体兼顾,化瘀益气,肝脾同治,如此则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其化聚消积作用比单一组方更为妥当。尤其是肝硬化腹水严重时,中气虚惫,脾虚湿壅,黄芪、白术需用大剂量,能增加活血破瘀功能,并可防止肝性脑病。基本方中活血化瘀诸药以《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益气健脾则重用黄芪、白术,白术常用至60g,临床疗效显著。[《名中医治病绝招》]

(2)茅汉平主任医师常用白术治疗脾虚泄泻、浮肿尿少、气虚自汗,尤其是水肿臌胀(肝硬化腹水)血浆蛋白低者,重用白术,利水消肿作用甚佳,用量为6~60g。茅汉平认为,白术具补脾燥湿、利水止汗之功,对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痰饮、泄泻、痞满等病证效佳。生白术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术健脾止泻之功为胜。临证用治脾虚水肿臌胀,则用蜜炙白术,每剂用30~60g,酌配枳壳、陈皮、大腹皮等,不仅能增强润燥健脾之功,而且利水消肿之力亦大增。[《方药心悟》]

(3)孟景春教授是南京名医,常以白术治疗慢性泄泻、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肝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凡见脾气虚证,均宜用之,用量为10~g。[《方药心悟》]

(4)徐文华教授惯以白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属肺脾两虚痰湿内蕴者,慢性肝病及脾气大伤者,慢性腹泻系脾虚失健者,糖尿病渴饮善饥属脾虚津不上润、谷精下流所致者,用量为12~g。[《方药心悟》]

(5)卢普清主任医师常以稀莶草、生白术、薏苡仁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痛,方中生白术用量为90g。[广东医学,(1):20]

(6)顾丕荣教授认为,脾虚为肝病之本,重用白术,用量分大剂(60~g)、中剂(30~60g)、小剂(15~30g),炮制分生用、炒用和制用。舌红苔少为阴虚,白术宜生用;舌谈,苔薄,边有痕者,为脾虚,白术宜炒用;舌苔黏腻者为湿盛,白术宜制用。

顾丕荣教授认为,白术有益气健牌,通利水道、活血化瘀之功,重用于肝病,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化湿不伤阴,生津不碍湿,补中有滋,滋中有消。能升高白蛋白和纠正白/球蛋白比例,有抗凝血很明显而持久的利

尿作用,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并有抗肝癌等功用。长期临床观察,白术对改善肝功能和消退腹水等有显著之功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25]

(7)李克绍教授常用《近效方》术附汤加减治疗肩周炎,药用生白术、制附子、生姜、大枣,随症加减。李克绍教授认为,白术和附子合用,有走皮内、暖肌肉、逐寒湿、止疼痛之良效。临床体会,白术须生用,并重用,至少每刑30g,并可渐加至90g。经多年运用,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取效,重者需服至30~40剂。尤其对于常服羌活、独活、细辛、防风、乌头等药疗效不著,或随愈随发、反复发作的患者,服用本方更为理想。[《中医临床家李克绍》]

(8)颜德馨教授认为,白术益气健脾,固敛止血,颇有殊功。治大咯血气脱,以白术g,米汤急火煎服一大碗,药后2小时血止神清,未再复发。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脾气虚弱不能统摄,则血渗溢于外。血家以脾胃之药收功,土厚火敛,信而有征也。[《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9)梁贻俊教授治疗骨髓纤维化证属肝郁脾虚毒凝者,常用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炒白术、厚朴、川棟子、郁金、黄芪、白花蛇舌草、龙葵、茵陈、薄荷、何首鸟、鳖甲、生姜,随症加减,方中炒白术用量为20~g。[《梁贻俊临床经验辑要》]

(10)桑景武教授在治疗消渴时,凡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加减治之,方中白术用量为5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

(11)娄多峰教授认为,对腰部痹病,应首辨虚实。实证以寒湿夹瘀多见,虚证常为肾阳虚。自拟腰痹汤,随症加减,每获良效。方药为当归、鸡血藤、透骨草、老鹳草、独活、川续断、桑寄生、香附,寒湿者加用白术60g。[《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按:白术治寒湿腰痛效佳,盖以其苦甘微辛而温之性,健中利气、除寒祛湿、畅经通络故也。然此时用量宜大,方可见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fb/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