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踏青时节,闲愁没去处武平的小庐山等你
武平西山,古称灵洞仙山,是离县城最近的一座大山。因山势奇美、林木叠翠、碧水盈盈、景点众多,古往今来都深得众人的喜爱,所以古人也称之为仙山。但是今天从历史的角度来审美,它更象是武平的小庐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翻阅西山的画卷,既有美丽的传说,但更多的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三国时吴国炼丹家葛玄,人称葛仙翁(即太极仙翁),游历天下时来到西山,见此地风景如画,特别是丹井之水甘甜透心,就在仙人井边半山腰建立了“祖师殿”,内设太上老君神像,开设道场,炼丹治病救人。因此香火鼎盛,深得民心。后来,传说中的蛮王年少时在西山游玩,得到了葛仙翁传授的三斤豆子将、五升麻子兵才逐渐狂妄自大、兴兵作乱。 多年后的东晋时期,葛玄有个侄孙葛洪也携其侄而来,更使西山增添了神秘色彩。“燕岩千仞半浮空,旧隐仙人是葛公。留得石棋残局在,世间几度决雌雄。”后来葛洪受广州刺史邓岳邀约,说其辖内的的罗浮山景色更幽,才离开西山前往罗浮山隐居修炼。 五代十国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深入,当地的信众在西山正中半山腰的岩洞中建起了天竺院。从此西山佛殿的香火日益鼎盛。北宋宣和元年(年),金兵频频举兵南侵,主战派李纲被罢相后,贬建州沙县兼武平县知事,深感武平民风剽悍,文化落后。因此在西山创办读书堂,传播文化知识和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并创作了许多诗篇,可惜只留下了二首。 其《灵洞山》诗云 灵洞山前曲曲开,白云深锁无人来。 我今欲觅山中景,洞口无尘多碧苔。 其《读书堂》诗云 灵洞水清仙可访,南岩木古佛同居。 公余问佛寻仙了,赢得工夫剩读书。 明朝时,酷爱题诗的汀州知府刘涛巡游西山,看到李纲的诗句后便不敢再题,以至后来主要根据刘涛诗作而形成的武平八景没将西山列入。 著述通俗启蒙读物《一年使用杂字》的武平才子林宝树,游历西山时,深为这里千姿百态的奇岩石洞等美景所吸引,欣然撰写《灵洞山赋》:“灵洞之山,山重水复。小洞二十八,大洞三十六。千峰列锦绣之屏,万壑鸣佩环之玉……”此赋文辞优美,字字珠玑,当时被视作文苑精华,由《汀州府志》全文录载。灵洞洞灵灵不顽,玲珑怪石玉连环。 烟封谷口雨非雨,云截山腰山复山。 归路忽闻清磬响,回头却羡老僧闲。 燕岩东畔飞泉处,分我栖霞屋半间。(李梦苡) 就在西山脚下花园村(今平川西厢村)出生的清乾隆辛酉科举人、著名诗人、书法家李梦苡,一生诗作甚多,更为西山贡献了不少优美的诗篇。他晚年亦将其诗文编撰成《西峰诗文集》30卷,可惜大多已失传。 “石耸奇峰开曲径,云攀绝壁隐天梯”。西山山脉向北延伸的石径岭,即武平八景之一的石径云梯,在古代是武平通往江西的主要通道。年10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八一南昌起义军由粤入闽,经过石径岭,击毙在此伏击的悍匪何四妹,保存了起义军的火种,完成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井冈山会师。 因此,西山是集道家、释家、儒家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宝库,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学习和传承。 来源:武平梁野风本期编辑:芳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fb/8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吹哨人艾芬爱尔维权,这已经不是一场简
- 下一篇文章: 脾,你的命根陈士铎的ldquo壮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