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冷战在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是大不同滴
漳州草根中医系列讲座 《醉花窗医案》之 14寒疟误治 作者王堉 译注郭进财(经方才叔) 王堉说,有一个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已经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在京城里头,有一年的夏天得了疟疾这种病。 疟疾是感受疟邪,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所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点的一类疾病。根据这一特点,她指的是一组综合征,不仅仅是疟原虫感染的传染病。 疟疾常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并不是说其他季节就不会发生疟疾。发病以南方地区多见,但是也不仅仅局限在南方,而是全国均有。 中国医学对疟疾的记载非常早。最早见于《内经》,已经包含了病因、症候、治法的内容了。 《素问?疟论》指出了疟疾的病因是“疟气”,她这么讲“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这一句话说明了疟疾一阵寒一阵热的发病机制了。 《素问·疟论》还详细描述了疟疾发作的典型表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这段话的意思是: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出现毫毛竖立,继而身体不舒,欲得引伸,呵欠连连,接着寒战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战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对于治疗时机的把握,《素问·刺疟》明确告诉我们:“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功夫,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所以说,把握治疗时机是何等重要,时间就是生命,中国医学的祖先们已经提出来了。 对于治疗的药物,《神农本草经》已经记载了“常山”和“蜀漆”有治疗疟疾的功效了。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阐述了瘅疟、温疟、牝疟等不同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并指出疟久不愈,可以形成痞块,叫作“疟母”,治疗用鳖甲煎丸。请参考金匮方证。金匮方证 第19讲鳖甲煎丸方证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明确提出“青蒿”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在她的启发下,医学科学家屠呦呦带领的团队提取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疗效优于氯喹,这一研究成果显示和发扬了中医药治疗疟疾的能耐,科学家屠呦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唐代大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除了制定常山、蜀漆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到了明代,张景岳治疗疟疾多用和解法,以柴胡剂为主。吴又可在《瘟疫论》中的“达原饮”用槟榔、厚朴、草果等药“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 回到这个医案,这个人得了疟疾之后,也看了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物,王堉说“医药数进”就是。可是一到午后他一定要发作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左右的寒战。 这个病就这样子迁延了几个月,渐渐的人就消瘦下去了,吃得很少,出入都要人家扶持。年龄又是五十多岁了,虽然是做茶叶生意,但是没赚多少钱,又没有孩子,所以他经常唉声叹气,对生活已经是没有兴趣了。 到了秋天,王堉到他的铺子,当时王堉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田时甫就搀扶病人出来让王堉看看。 王堉看了病人以后这样描述的:见其面若败灰,气息仅属,诊其脉,则六部皆沉细迟微,右关更不三至。看见患者面色像土灰一样,没有一点气色,气虚也很微弱,六部脉都是沉细迟微,右关部脉一息不足三至。 王堉就讲,这是疟疾错不了,可是,疟疾是一种外感病,初发的阶段,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用解表的方法或者是清热的方法,只要对证,没有不好的。 患者生病时所吃的药物,一定是草果、常山这些去疟的药物。但是,患者的中气已经不足,脾胃虚寒,人已经变虚了,再用攻邪的治疗方法,那就不可能好了。 因为这个阶段脾胃虚寒,中气大虚,如果还按疟疾治疗,只能加速他的死亡啊。 田时甫就问道:那还有没有办法治疗? 王堉回答说:患者的六部脉虽然都表现虚弱,但是丝毫没有败坏的征象,怎么会没办法治疗呢? 于是乎王堉就开了附子理中汤给患者吃,过了一天寒战就消失了。接着再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芍、白蔻、肉桂。五天之后就能正常饮食了,半个月之后就恢复如初了。 学习这个医案我们发现,后期患者已经转入正虚阶段,是应该扶正为主。属于劳疟了。那是因为疟邪久留,气血耗伤所致,治疗应该是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了。我们的教材选的方子是何人饮或者是八珍汤或者是十全大补汤。这里王堉用的是先给附子理中汤,接着用补中益气汤,方虽不同,但法终究是一致的。 学习方证,首先要学会拆方,您能够拆成更多的方子您就能用的更广。附子理中汤是由理中汤加附子所组成的,也可以认为是四逆汤加人参、白术组成的,更直接一点的就是四逆汤和理中汤的合方。因此附子理中汤是治疗太阴少阴共病的一张方子。 理中汤是经方,治疗太阴病或霍乱吐泻。这种病的根本病机都是中焦虚寒,所以用理中汤温中散寒。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脾,干姜温脾散寒。因为脾胃在中焦,所以叫理中汤。 如果理中汤加附子就是附子理中汤了,治疗中焦虚寒,身体疼痛,四肢寒冷拘急。属于太阴少阴共病。所以,附子理中汤即温中焦又温下焦而驱里寒。 张仲景还用理中汤倍甘草加桂枝,叫作“桂枝人参汤”,治疗太阳表证不去,而多次采用攻下法,导致协热下利,心下痞硬,表现为表里邪气都不除的。想要消除表里的邪气,全靠中气进行敷布,所以用理中汤调理体内,加桂枝解表。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记载的方子,很出名。说到李东垣,我们都会想到他提出的一个概念:阴火。阴火到底是啥东东呢?搞不清楚!李东垣的书,包括《脾胃论》、《医学发明》、《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这四本书里,到处都在讲阴火,可就是都不一样的“火”。所以,阴火至今还是个谜,比较统一的认识是:阴火指的是一种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而化火上攻。 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症候包括:烦劳过度,损伤脏腑气血,症见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于说话,厌恶饮食,脉洪大而空虚。或有喘促,或有口渴,或见阳虚自汗,或者气虚不能摄血而出血,或疟疾、痢疾脾虚,日久不能痊愈。及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脾虚不能生血,以致气血两虚,则疟疾发作不止,叫作劳疟。劳就是老的意思了。补中益气汤在治疗内伤发热上面战功赫赫,我们必须掌握。 古医籍《医贯》上说道:只读伤寒著作而不读李东垣的著作,则对内伤疾病不明,而误治杀人的情况很多。只读李东垣的著作而不读朱丹溪的著作,则对阴虚之病不明,而误治杀人的情况也很多。 李东垣的《脾胃论》,对饥饱、劳役、发热等证的论述非常深刻,都是指的是内伤,又全部类似伤寒,所以治疗禁忌就是汗、下。 若认为内伤多而外感少,那么只需要温补,不必发散;如外感多而内伤少,则于温补之中稍加发散,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如内伤兼寒的加麻黄,兼风的加桂枝,兼暑的加黄连,兼湿的加羌活。这正是李东垣特创阳虚发热的贡献。 然而还有阴虚发热的,也与伤寒非常类似。您看王堉之前治疗过星槎侍御之女,年十三,阴虚内热,王堉用归芍地黄汤治好《醉花窗医案》3阴虚内热身面皆热。阴虚发热以六味地黄汤为基础方。如果下半身恶寒肢冷,而上部渴甚燥极,或饮水而反呕吐,可以加肉桂、五味子,甚至加附子冷服。这就是朱丹溪治疗阴虚发热的方法。 那么对于补中益气汤证的发热是有些特点的,我们需要掌握一下。她表现为燥热,通常发生在上午,遇劳而发,或者稍微活动一下就一阵燥热,伴随出汗,一定伴有出汗,汗出气短,这表明气对津液的固摄力量变弱了,休息后这种燥热出汗可以缓解。热的程度并不重,甚至体温表测不出发热,只是手心有点热手背不热。 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可以分成三组:核心就是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补脾肺之气,用大剂量黄芪增加固摄能力;第二组是陈皮当归,陈皮舒展气机,理气化湿,当归养血活血;第三组是升麻柴胡,升发清阳。整张方子八味药,益气升阳相结合,再加当归养血、陈皮理气,组成了响当当的名方,补中益气汤! 《寒疟误治》 王堉 茶商某,忘其名,在都中,夏得疟病。医药数进,而午后必寒战经时许。沉绵者数月,渐至体肤削减,饮食少进,出入随人扶掖,又年过五旬,获利不丰,家无子嗣,言必长叹,已不作生活计矣。 适秋间,余到其铺,有契友田时甫扶之来求余治。见其面若败灰,气息仅属,诊其脉,则六部皆沉细迟微,右关更不三至。乃曰:“此固疟疾,然疟系外感,初发时,解之清之,无不愈者。君病时所服,必草果,常山等劫药,中气本属虚寒,再克伐之,必无痊日。此时满腹虚寒,中气大馁,仍作疟疾治,是速其毙也。” 时甫曰:“尚可治否?” 乃云:“六脉虽虚,毫无坏象,何至不治。”因进以附子理中汤,越日而寒战去。再进以补中益气汤加白芍、白蔻、肉桂数种。五日而饮食进,半月后如常矣。 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才叔成日和《伤寒论》作伴,困了枕着她睡,乏了趴着她盹,半夜里饿了还啃啃她,眼睛里天天见她,耳朵里天天听她,口儿里天天讲她,笔杆里天天写她,所以好歹真假,我还是些许识得的。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能够治愈吗头上白癜风怎么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tz/1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少气乏力自汗1味名方益气泻实火,一
- 下一篇文章: 良医说药丨好看又好听的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