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庙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号。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清雍正七年()重修,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历代先帝王的场所,其地位与北京的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帝王庙外景(网)。历代帝王庙位于阜内大街路北侧。

一字影壁墙,位于历代帝王庙门前,路南面。

墙面上的琉璃影壁花

影壁花

影壁,始建于明嘉靖九年()。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东西长32.5米,南北厚1.35米,高5.6米。影壁基座为砖砌须弥座,墙体朱红色,四棱用绿琉璃筒瓦包嵌,四角为缠枝牡丹纹饰,正中有琉璃团花牡丹。

文保碑。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门东侧下马碑,其后为庙门东侧八字墙。

下马碑下部和抱鼓石基座。

庙门西侧下马碑及西侧八字墙。

下马碑

立于清代,历代帝王庙门前东西各一座。用“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对历代帝王的尊敬。东侧下马碑阳为“满、汉、蒙”文,西侧下马碑阳为“托忒、回、藏”文。年复立。

庙门(山门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面阔三间15.6米,进深两间9.5米,屋面为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庙门两侧有八字墙。

庙门(山门)

帝王庙门门钉

门钉的数量和排列,清对门钉的使用有一定之规。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共九九八十一个。九为阳数之极,代表帝王的最高地位。帝王庙用九路门钉。

山门殿北面,进入山门后为寺庙一进院。山门前后均设云山纹御路,两侧为礓?(带锯齿的披道)。

山门殿屋脊上的垂兽、戗兽和小兽。

正脊端部的正吻。

山门殿明间为六攒平身科斗栱,次间四攒平身科斗栱,均为单昂三踩溜金斗栱。

檐柱上面的柱头科斗栱,由挑尖梁代替平身科的蚂蚱头。柱头科斗栱的栱件尺寸要大,显得憨厚。

历代帝王庙平面图。

东侧钟楼,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重檐歇山顶,悬挂祭祀朝钟处。现楼内悬挂年仿明嘉靖年制“金镛”(华美的大钟)。

钟楼上檐屋顶、斗栱为单昂三踩斗栱。

钟楼下檐斗栱为清制一斗二升麻叶栱。

帝王庙一进院东西两侧各有一跨院,图为西跨院的院门。

西院典守房,清代增建,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为看守官员办公场所,年复建。

西院乐舞执事房,清代增建,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主管祭祀乐舞官员办公场所,年复建。

祭器库,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项,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现为“关公文化展”。

历代帝王庙西跨院有个“庙中庙”,关帝庙。清代增建,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用于专门祭祀关羽。为历代帝王庙中特有的“庙中庙”。年复建。门上的楹联为“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明月;佑民福国千秋爼(zǔ)豆永河山。”。

关羽身亡时,最大官衔是汉室所封的汉寿亭侯。关羽死后被不断加封,推崇为“武圣”、“关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帝王庙中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庙,以示不能等同于其他入祀的功臣。

殿内神龛黄幔帐里是关羽的金脸塑像,头戴王冠冕旒,双手持牙笏,卧蚕眉、丹凤眼、五柳长髯。

庙内西侧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立于须弥座上(刀太高没照上)。

东侧关平持印立于须弥座上。

关公展内,关羽夜读春秋青铜像。虎帐中关羽端坐正中,左手执书,右手捋须,卧蚕眉高挑,秉烛夜读。关平、周仓侍立在侧。

青铜像可能是石膏仿铜的,关平后腰宝剑已碰断,露出了白茬。

一部《三国演义》使关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关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在“桃园三结义”后,关羽闯荡江湖,开始了他的悲喜人生。他有温酒斩华雄的神威,千里走单骑的忠勇,又有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落魄,被俘授首,英雄末路的悲凉。

东跨院院门

进入东跨院,北侧建筑为神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是祭祀供品存放场所。

神厨,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制作祭祀供品的场所。

神厨的南面是宰牲亭。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是宰杀牺牲场所,也称为打牲亭。内有石槽,为洗涤祭品之用。原来,祭祀时只供“三牲”(牛、羊、猪),清乾隆下旨增加鹿脯等。

宰牲亭前面是井亭。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专用于清洗牺牲和调制祭祀羹汤。屋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盝顶,中心露空与井口相对,为天地一气之意。

盝顶建筑并不常见,主要用于井亭。

一口鼓形石井。

井亭内部。这种中空露天的建筑结构,一是便于观察井中的水位,二是便于使用长杆工具掏井。

井亭内部。

寺庙中轴线上,山门北面为景德门。景德门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黑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26.6米,进深14.8米,坐落在平台上,四周绕以汉白玉石护栏,前后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景德门东西两侧设有掖门。

景德门前两幅门神绘像。门神绘像衣带飘逸,栩栩如生、颇为传神。

垂兽、戗兽和小兽均与山门殿相同。

景德门明间,六攒单昂三踩平身科斗栱,各枋木、桁木、雀替等均与山门相同,大额枋枋心的彩画为和玺彩画图案。

景德门次间,四攒单昂三踩平身科斗栱,也与山门殿相同。次间大额枋枋心为旋子彩画图案。

景德门尽间(梢间)为四攒单昂三踩平身科斗栱,与次间面阔相同。此间没有使用雀替,而在大额枋下安装小额枋,在大、小额枋之间安装额垫板。大额枋枋心的彩画为和玺彩画图案。

安装在檐柱和金柱间的山面枋木,以及之间的天花。

景德门最西面的一间天花是在年大修时特意保留的旧彩画,以使人们进行新旧对比,认识文物修复的必要性。

景德门周围环绕汉白玉石栏杆,南北三出陛。上图为南面中间踏跺,中部有云山纹御路。

东西踏跺。清制石栏杆由望柱、栏板、地栿等组成。望柱上有石雕火焰柱头。在石栏杆的起点和终点设抱鼓石。

景德门北面,与南面相同。

德门北面有一架大鼓。进入景德门后就到了帝王庙的二进院,帝王庙的主院。

二进院南,东侧设东燎炉。东燎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为绿色琉璃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年复建。

西侧设西燎炉。西燎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为灰色砖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等。年复建。这两座燎炉很精美。

(待续)

光启年8月26日北沙滩

光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tz/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