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黄芪真奇妙,会用自然身体好
点上方蓝色"滋补品在线"订阅. 滋补品在线带你全方位了解燕窝等滋补品的功效、吃法、鉴别、价格等方面的资讯! 提到黄芪这味药,大家并不陌生,但你知道黄芪有千年的使用历史吗?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芪被录为上品,“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黄芪味甘微温,是临证中常用之药,以前把黄芪写作黄耆,是点明黄芪为补药之长的意思。在临床使用上,黄芪分生炙之分,炙是用蜜炒。蜜炒后的黄芪温中健脾的力量稍强些,所以内伤气虚的时候可用。但生黄芪可以实卫气,敛虚汗;荣筋骨,消痈疡。 黄芪的功效与适用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 保肝、抗衰老、抗应激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用于面黄肌瘦、疮疡溃而不敛等。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代谢和改善心功能。 有降压的作用,调节血糖:作为糖尿病辅助用药,帮助调节血糖。 具有氧化性:所含有黄酮、皂甙等成分,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增强抵抗力:病弱体虚的人服用,可以增强抵抗力。(西医诊断为:慢性胃肠炎属脾胃气虚者,不明发热属气血亏虚者,免疫力低下者皆可使用。) 黄芪常见配伍 ▼ 黄芪配枸杞 功效:养颜抗衰老。适用于需要预防衰老的人士,及免疫力低下人群。 黄芪配麦冬 功效:养阴生津。适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不止者。 黄芪配甘草 功效:平补气血。适用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中老年人群。 黄芪配人参 功效:甘温补气。适用于气虚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黄芪配白术 功效:补气健脾。适用于气虚脾弱所致倦怠乏力、乏气懒言等。 黄芪配当归 功效:益气生血。适用于劳倦内伤、积热面赤、烦渴、脉虚大乏力及疮疡、血虚发热、诸气血不足等。 黄芪配升麻 功效:升阳举陷。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 黄芪食疗组方 ▼ 黄芪建中汤以“黄芪建中汤”命名的方剂有5首,流传最广的一首,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 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阳虚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汤建立中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症悉除。如寒象不明显,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行气和胃。 又有胃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形成寒热错杂者,常见胃脘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可与《伤寒论》之甘草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对于胃热肠寒或胃寒肠热所导致的消化不良,吸收障碍者皆可适用。但必须详辨其寒热之偏胜,而调整姜、连用量之轻重,恰到好处,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临床常用于治疗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 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 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肉克、当归5克、炙黄芪25克。 乌鸡肉洗净,切块,归、黄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服食。 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黄芪黄豆煲猪脚猪脚克,黄芪10克,黄豆克,葱姜适量。 猪脚洗净,黄豆泡发待用;葱切段,姜切片。锅中入水,把猪脚放入锅中烧开后加入料酒,烫3分钟捞出,再用冷水洗去猪脚上的白沫;黄芪放入布包中,然后黄芪、猪脚、黄豆、葱、姜一起放入砂锅,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到熟烂,按口味放入调料即可。 黄芪补气,猪脚补充胶原蛋白,黄豆也富含蛋白质以及多种矿物元素,因此此汤可以补气养颜。 下面的养生和治病方面的优秀平台也建议你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tz/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皮肤瘙痒的中医疗法
- 下一篇文章: 国宝级名老中医经验方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