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常被某些疑难争论问题所困惑,其实,有时之所以争论不休,不在争论问题的本身,而是我们的分析思维出了问题。我们太习惯运用线性思维和惯性思维考虑和分析问题,一旦转变思维方式,例如运用逆向思维,往往会“柳暗花明”,品读出全新的东西。举例谈谈我的认识与体会。

  一、一证《伤寒论》第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一原则的提出,对少阳病的辨证及小柴胡汤的运用十分重要,所以有的注家称此条为运用小柴胡汤的原则。但何谓“一证”?诸家认识不一。

  如郑重光云:“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来寒热是柴胡证,此外兼见胸胁满硬,心烦喜呕及诸证中凡有一证者,即是半表半里……”他主张必须在“往来寒热”的基础上,再兼见其他“一证”。这种说法对“一证”的界定过严,同时与仲师原文精神有悖。如第37、99、、诸条小柴胡汤证,并无往来寒热。

  《皇汉医学》引刘栋语云:“凡柴胡汤正证中之往来寒热一证,胸胁苦满一证,默默不欲饮食一证,心烦喜呕一证之四证中,但见一证,即当服柴胡汤,其他各证(指或然兼症)不必悉具也。”刘栋虽对“一证”的界定较宽,但仍未脱离第96条的内容。如第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此条显然应治以柴胡汤,均属“一证”范畴。

  我们认为,对“一证”的理解,不必界定在某症某脉上,只要能真实反映少阳病病机特征的任何脉症,都应列入“一证”的范畴。大家都将分析问题的思维聚焦在“一证”上,没有一个医家运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为什么仲师对于治太阳病的麻黄汤与桂枝汤、治阳明病的承气汤与白虎汤,不提出“但见一证便是”,而偏偏只有少阳病之治、柴胡汤之用,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呢?这才是深层次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会直接影响对少阳病的理解。

  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主持枢机,为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关键所在。这种位置与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少阳发病有如下的特点:其一,所谓半表半里,即外连于表,内连于里,所以病变涉及的范围较大,出现的症状繁杂。其二,少阳为胆腑,胆主疏泄,而疏泄对气的运动、情志调节及脾胃运化均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一旦少阳为病,胆失疏泄,就会出现气机、情志及脾胃多方面的病症。其三,少阳主枢机,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所以少阳为病,不但病症繁杂,而且多变。第96条列出7种或然症及第37、99、、、诸条对小柴胡汤证的论述,就充分提示了这种发病的特殊性。正因为少阳为病有这种病位广、病症杂、变化多的特点,大大增加了少阳病临床辨证的困难性,从而也给小柴胡汤的运用带来问题,所以,仲师提出“但见一证”的训诫。其实质就是提示我们运用小柴胡汤辨治少阳病时要注意抓主症、抓特色脉症。

  二、白通仲师以“白通”名方,“白”,自然指葱白;“通”,自然指“通阳”。但是由于受通脉四逆汤证“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的影响,大多注家均认为本方证既然运用葱白,就应具有通脉四逆汤证的阴盛格阳,虚阳上浮“面色赤”的病机与表现。

  可是没有一个医家思考:既然如此,仲师在《伤寒论》中又重复列出白通汤证,而且专门命名为“白通”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思考:言“白通”者,必然另有与四逆汤,包括通脉四逆汤证不同的旨义,以提示少阴寒化证的另一临床辨治格局。首先,从体例方面分析,第条指出:“少阴病,下利者,白通汤主之。”本条不及其他,但提“下利”一证,就别有深意。少阴寒化,脾肾阳虚,必有下利,且以“下利清谷”为特征。但本条的“下利”与“白通”联系起来分析,就知晓本条的“下利”不是简单的“清谷”之利,其病机也不是简单的阳气虚衰。因为肾主二便,肾阳虚衰,不但影响水谷的运化,而且会影响二便的固摄。因此,肾阳虚而且下陷,下利就会有滑脱、下坠、不爽等特殊的表现,可知阳气虚陷是本证的实质。中气下陷,用柴胡、升麻升举中气;阳气下陷,则用葱白升举阳气。葱白善通上下阳气,虚阳被格而上浮时,用葱白宣通上下阳气使上格之阳回复。同样,若虚阳下陷时,仍可用葱白宣通上下阳气使下陷之阳升提,此乃“白通”之本意也。所以,白通汤用葱白之旨与通脉四逆汤加葱白当有所别,不可混而论之。

  三、续自便利“续自便利”,见于太阴病篇条。本条是为第条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而设的。原文是“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所谓“续自便利”,指大便稀溏而不成形,乃太阴脾阳虚衰,寒湿内盛的特征之一。此条阐示两种机制:其一,说明第条的“大实痛”虽然治用大黄,但绝非宿食粪便滞于肠胃而大便结硬的胃家实。此“大实痛”属脾络瘀阻不通,用大黄破血滞,通脾络,止腹痛。但大黄终究有泻下通便,损伤脾胃之弊,故而告诫云“宜减之”,即控制药量,防止伤正。其原因仲师亦明确告曰:“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何谓“易动”?本有“续自便利”也。

  其实,我们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就会发现“续自便利”更深一层地揭示了脏虚而络实相反的特殊病机。脏腑经络为病,从常法而言,实则俱实,虚则俱虚。但第、两条证明:太阴腹痛证乃脾络瘀滞不通,就经络为病而言,本属实证,故治用芍药、大黄之苦泄祛邪之品。然而,脾主大腹,腹痛属太阴病的范畴,虽实在经络,但难免兼有太阴脾脏虚寒的特点,这就是“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所揭示的涵义。可知,仲师于第条太阴腹痛后设此条的目的是告诫我们:治太阴经络之实,勿忘太阴脾脏之虚。

  本条不但提示了脏虚络实的特殊病机,更为重要的是,在辨证思维上还揭示了传统的“大实痛”是胃家实、加大黄是通大便的观点是不妥的。仲师明明指出“续自便利”,怎能是胃家实而大便硬呢?

  四、自利而渴仲师于第条云:“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关于少阴病口渴之理,舒驰远注解为“若寒邪侵至少阴,则真阳受困,津液不得上潮,故口渴”。意为少阴阳虚,气化失职,致津不上承而渴,此说颇具代表性,乃至成为传统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关键在于未能从根本上揭示少阴病的气化特征,从而淡化了仲师此句的涵义。

  一旦涉及口渴病机,要么是阳热消灼津液,要么是阳虚气化失常,很少有人运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本条的口渴亦是如此。我们若会通全书,把太阴病的“自利不渴”以及厥阴病的“消渴”前后联系起来分析理解,就容易探及真谛。首先,从写作体例特点而言,本条的“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与第条的“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前后互应。同为下利,太阴病以“不渴”说明太阴阴气较多、气化主湿的生理病理特征,故而称之“属太阴”。同样道理,本条的少阴病则以“渴”说明少阴阴气较少的生理病理特征,故而称之“属少阴”。三阴比较,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最少,故厥阴为病则为“消渴”,以说明相火内炽,肝阴不足的病理特征。

  其实,关于“自利而渴”的机制,仲师于原文中本已阐明,可惜因为惯性思维的缘故,人多忽视之。关于“自利而渴属少阴”的机理,仲师自己于句后已做注解,即“虚故引水自救”,何谓“虚”?即指少阴阴气本少也。以自利而伤阴,以口渴而引水,目的在于自救肾燥。可见,所谓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津不上承的注解,既有悖仲师原文之旨,又未及太阴、少阴、厥阴生理病理特征。

  另外,少阴病提纲证“脉微细”之“细”、少阴病阴虚热化证、少阴病阴竭急下证、少阴病咽痛猪肤汤证等,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少阴为“二阴”的阴气较少的本来涵义。

  以上四个问题,几乎都涉及疑难争论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一旦打破线性或惯性分析思维,甚至运用逆向分析思维,就可以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从而读出不同的东西来。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亲,上品姜粉、姜膏、艾条、温灸服、道地药材?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是什么样症状的
郑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tz/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