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名医工作室对岭南脾胃病诊疗服务模
摘要: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迅速发展,百花齐放,初步成型,模式不一,中医药法的出台开启了互联网+中医药的新征程,因此,本报告探索性地从加入地域性优势病种专科元素,并以岭南脾胃学说诊治优势病种为例,并从政策红利角度分析建立名医工作室的可能性,建立基于岭南脾胃内科疾病诊治的“互联网+名医工作室”,探索一种新型的诊疗服务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名医工作室;诊疗服务模式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兴起,特别是中医药法的出台,开启了中医药网络新平台,给慢性疾病诊治模式开辟了新途径。随着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慢性病的威胁逐年明显上升。其中,脾胃病是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其具有患病率高、病情缠绵、人们容易忽视等特点。随着当今医改政策深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科技成果使用的普及,打破常规诊治路径,增加岭南脾胃疾病的网络诊疗,提供更为优质的网络远程医疗服务成为必然选择。 一、岭南脾胃病诊疗发展进程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发展脾胃学说形成为著名的学术流派,它不仅是阐明生理与病理理论依据,也是临床诊疗学的中心环节;不仅对消化系统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各科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岭南脾胃学说发展背景 1.《内经》是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它阐述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预防,例如:“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运化、主生血、主肌肉”,以及倡导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 2.《伤寒论》奠定脾胃学说的证治基础 强调“实脾”的防治功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论述了脾胃病证的辨证纲要,坚持和胃固本,达邪不遗扶正。重视脾胃在中医养生及预防学中的作用。 3.滋阴派代表名医张元素的贡献 (1)以脏腑辨证指导脾胃病治疗。 如脾脏实则泻其子:用吐法、下法;虚则补子、补母用补气、补血。总之,脾病守、补、升;胃病和、攻、降。 (2)制方遣药重在调理脾胃:脾病用甘草缓脾,黄连泻脾,人参补脾。归经:阳明经病(胃与大肠)上用升麻、白芷,下用石膏。 4.金元时期脾胃派李东垣《脾胃论》的贡献 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1)脾胃为元气之本,“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之枢纽。认为脾胃损伤则出现2种升降失常的病变:损伤脾则真气下溜,百病皆起,或久升不降亦病焉。阐述脾胃内伤的病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内伤、外感时邪皆可伤脾胃。阐述脾胃内伤的病机:气虚发热。创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两大治法及方药法度。 5.明代医家的贡献 (1)薛己在继承李东垣治疗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特点如下:甘温益脾胃之气;人参、黄芪、白术。升阳举气:柴胡、升麻、独活、防风。 (2)张景岳论治特点为:①饮食劳倦伤脾胃者:能纳不能化者脾虚需健脾;不能纳化者脾胃之气大亏,速回阳气,用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②风寒湿犯脾胃:风胜宜散用麻黄、桂枝、柴胡、葛根。寒胜宜温用桂枝、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热胜寒之用黄芩、黄连、知母、黄柏、桅子、石膏;湿胜燥之用苍白术、半夏、猪苓。 6.其他医家各论 李中梓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之说。用药时时顾及护胃。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温病学派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吴鞠通阐明温病与湿热治疗的区别。儿科钱乙阐述小儿脾胃卓有建树:提出小儿脾胃弱忌攻下。缪希壅治疗独重脾胃,创资生丸为四君子加石斛、沙参、麦冬、麦芽。陈士铎独擅中气下陷之证,善用补中益气之法。龚廷贤善用药者必以胃药助之。傅青主认为胃之虚寒责之心,脾之虚寒责之肾。 (二)岭南脾胃病发病特点与分类 1.地域气候致病特点 岭南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靠近南海,1年中有绝大多数时间里气温处于32摄氏度以上,加之地表层含有大量水分,地下水位较高,空气潮湿,空气湿度高,致使岭南地区具有“闷热”的气候特征。在冬季天冷之时,常伴随着绵绵细雨,寒风未能带走岭南地区的“湿气”,因此寒冬时期,“湿冷”是主要的气候特征。 由于这些地理学和气象学特点,使得“湿气”与“热邪”、“寒邪”相兼,便形成“湿热之气”、“寒湿之气”。当人体吸入的湿热之气或寒湿之气不能从正常肌肤腠理外散时,则熏蒸于腠理,积聚于肺,湿困于脾胃,至生脾胃病; 2.地域饮食致病特点 因岭南地域气候“闷热”、“湿热”,假若在饮食上稍不加注意,进食“温、热”食物,则易“上火”,如口臭、痤疮、便秘、脾气暴躁等病性属“热”的症状。因此岭南人多贪凉饮冷,多偏爱“糖水”、“雪糕”、“凉茶”等一派“清凉”之品。 在广东,知名的凉茶店铺包括:黄振龙、邓老凉茶、王老吉、加多宝等等,其功效大致可分为:“清热解毒”、“清热除湿”、“清热泻火”、“清热利尿”、“清热化痰”、“祛痰开窍”等,其“清热”“除湿”为组方基本原则,而清热药、除湿药,多容易损伤脾胃,致使脾阳受损,脾不能运化水湿;且岭南人们多以鱼鲜为食,好煲老火汤,偏羊、牛、蛇肉及其内脏等肥甘厚腻食物,为脾胃蕴酿湿热提供了条件。 3.岭南脾胃病症状特点 在岭南地区人们多受脾胃病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岭南气候及饮食等方面的特殊性,脾胃病的症状偏重于“湿”、“热”。 按其病情,脾胃病可分为急性及慢性脾胃病,急性脾胃病可见严重腹痛、恶心呕吐、吐血便血等,相当于西医学的胃肠溃疡、胃肠穿孔、腹膜炎等急症。而岭南人们更多的是受慢性脾胃病的困扰,慢性脾胃病,“湿困”症状明显,多见脘腹胀痛,胸闷纳呆,头重疲倦,肢体乏力,恶心呕吐,大便不爽,小便黄赤,汗出不扬,舌苔厚腻,脉弦滑等,多见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肌无力等,其症状“不重不轻”,稍加治疗或饮食调理则可缓解症状,致使慢性脾胃病的诊疗容易被人“忽略”,失去及时有效的诊疗。 4.岭南脾胃病分类 从中医《脾胃学说》出发,脾胃病属于大内科疾病范畴,其病种可涉及现代医学的多系统疾病,从中医发病机制、病因病理的方面出发,由“湿”“热”“寒”影响脾胃功能而致病,可做出以下大致分类: 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tz/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疑难病诊治心法六
- 下一篇文章: 31名国宝级名中医秘方集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