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宋老师著的《知行合医》,咱们群大部分老师都在很用心的研究了,甚至把它当作了中医字典,而胡班长在看书的过程中,有一个困惑:在临床中如何用八卦、河图术数应用到方剂的药味、剂量中。

宋老师说:“东垣清暑益气汤能治疗舌下赤、舌苔白厚,看着好像是有热的情况,咱们在内伤模型里讲过,为什么用清暑益气汤能治疗热性疾病,因为清暑益气汤是治疗脾的,气血是按卯酉周天这么运转的。心主火,火的下一个脏器是脾,脾能收湿,万物归土,土生万物,土又藏万物,它把心火藏下来,向下转换。

为什么还有很多方子,用了热药又用寒药,用了寒药又用重镇的药,实际就是转化一下,让他性质温一些,包括用温胆汤治疗一些心脏疾病,原理就在这里,心气虚的可以治胆,一补就好了。”

清暑益气汤在临床上很常见,现在我先分享几个案例,用的都是宋老师的剂量。清暑益气汤出自东垣先生所著《内外伤辨惑论?暑伤胃气论》,以《素问》“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立论,是针对素来气虚之人感受暑湿且有伤津,症可见四肢困倦,胸闷气促,身热而烦,大便溏泻,小便黄而少,身重,舌红苔白腻等。

案例一:

这是清暑益气汤的舌,宋老师说过,这种舌体会比较软,舌质偏红,裂纹舌,都是有内热而伤阴,苔白腻,有湿,这是湿热。患者病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严重乏力、做家务、爬楼梯都很困难,自述十多年看了不少的医生,也用了很多中医外治法都无效。

我就给她开了清暑益气汤,喝了一剂就见效。

效不更方,前后喝了大约30剂,我们再来看看她用药后的反馈:

“年5月份我开始服教官开的清暑益气汤,至8月服约三十剂。7月份时身体由原来的虚、无力,零阶梯提升到二阶梯(以前提三斤东西上三楼剩半命,问诊后能提五六斤上三楼,休息会可做饭了),下旬我抓了十五剂回家,喝完十剂,但不见效了。在做炸酱面时,看到大葱,想着北方人为什么都喜欢吃大葱,北方水土寒,却比广东人身体强,应该大葱有补虚袪寒的作用。在服原方剂二十剂后,我小腿还是觉冷,喉咙有异物感,应该是上焦热下焦凉。于是煎原方剂时放大葱,算是药引。喝第二剂觉好转,直喝完剩下的三剂,身体气力又上一阶梯,现在上七楼八楼脚步轻松,且不喘气。八月下旬停药,我想观察身体是否有依赖药的作用,直到现在身体没沉降下去。”

这是谢容清老师,非常值得点赞,她能灵活把生活中的小常识运用到中医里去,不死板的按照我的方法来,一味大葱就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真是太赞了。

案例二:

这位是张艳琴老师的朋友,好像是老师,体检时发现患有糖尿病,观舌:舌体偏软,舌质红,苔白,易疲倦,我开了清暑益气汤。患者连续喝了17剂,反馈效果明显。

案例三:

这位是鲁登桃老师的一位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打胰岛素,左侧肢体麻木,左脚前脚掌一小块像踩肉垫感,左侧肢体从大臂大腿中上部分以下整个麻木3月余,左脸也有麻木感,喜喝冷水,易乏力。

鲁老师根据患者症状,给他开了肢麻方,喝了12剂,配合刮痧6次,无效。

看他舌体偏软,舌质红,苔白腻,且易疲乏,所以我还是开的清暑益气汤,患者喝了3剂反馈自我感觉好很多,肢麻木感减少,胀胀的还有,白苔少很多,脸色也红润了。喝完5剂反馈左侧肢体麻木平面往下走,无胀感了,走路不累,不想喝冷水了。喝完7剂脚底木木的感觉好多了,走路有劲了,但是患者每天喝牛奶,不能停喝,于是我们决定终止治疗。

案例四:

这是11月17日上午梁爽老师,就丢给我一张舌照问是不是龙胆泻肝丸的舌,我观:舌体偏软,舌质红,苔白腻,是湿热,特别是舌下赤红,热像比较盛,舌下焦凹陷,所以我问她是不是容易疲劳,她回答是的,就开了东垣清暑益气汤。

梁老师喝了3剂后,22号晚反馈如下:

案例五:

11月21日,鲁登桃老师的一位患者,是位老师:糖尿病20余年,打胰岛素,吃降糖药;高血压,吃降压药;做过输尿管扩张术;手脚温,自觉上课时中气不足。

鲁老师在升阳益胃汤和清暑益气汤中不知该如何选择。我看患者舌质红,舌体偏软,苔白腻,中焦凹陷,建议用清暑益气汤。

好,宋老师又说:八卦(洛书)术数和河图的术数不太一致,用药剂量上更多是用八卦术数,用药味数一般是用河图的术数。河图的术数体系,是三八为朋,四九为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先看看《伤寒论》中很有代表意义的几个方子,因为宋老师说了仲景师是术数高手。

小青龙汤和白虎汤:左青龙右白虎,青龙者东方之木神,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小青龙汤,八味药: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青龙应东方之象,以东制西,主治肺系疾病和咳喘类疾病。清热祖方白虎汤,四味药:石膏、甘草、粳米、知母。年石家庄乙脑流行,患者症状:高热不解,口燥咽干而渴,中西医束手无策,中医温病学家郭可明以“清热、解毒、养阴”为原则,用白虎汤加减治疗,治愈率达到90%以上。

玄武汤和朱雀汤:北玄武南朱雀,玄武者北方之水神,朱雀者南方之火神。玄武汤就是现在的真武汤,是为了避讳唐玄宗的庙号而改,六味药,主治人体水循环: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伤寒论》里没有提到朱雀汤,但是在《辅行诀》中说到黄连阿胶汤就是朱雀汤,但朱雀汤只有五味药: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白芍。按照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的口诀,朱雀汤不应该是7味药吗?这个,留到后面说。

好,有了这么一个概念后,我们现在可以讲讲东垣清暑益气汤对应河图洛书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热在后天八卦里处于离位,九个红点为阳极火之数,也就是心火,心火太盛,我们看上面四个案例都是清暑益气汤的舌,都是火盛,他们不仅有相似的舌像,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容易疲倦乏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怎么理解呢?“壮火”是指亢烈之阳,属病理之火,就是人体内火旺者,则气衰、气散;“少火”是指温和的阳气,属生理之火。那么整句话的意思我们通俗的理解成阳亢火盛的人,则气衰元气耗损,容易疲劳疲倦、累,甚至腿都抬不动,就如谢容清老师说的楼梯爬不动、家务做不了,也如梁爽老师说的喜欢“葛优躺”;而温阳之人,则是细水长流,身体健康。打个比方:我小时候在农村点过那种煤油灯,要把整根棉灯芯浸在油里,只露出一点点燃着,这样不光节省煤油还能燃的时间久,就如温阳之人;如果你把灯芯挑出来,火就很旺很亮,但是煤油很快就燃光,元气就消耗掉了。

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血亏,心火就不安宁而亢盛,心火亢必克肺金,日久而水亏矣。水亏则所胜之土妄行,即土有余。水所生之木受病,即木不足。水亏则所不胜之心火侮之,即心火太过。于是火、土合德,湿、热相助而为病,成为肾间蒸蒸之气,东垣指出“湿”指脾湿病,“热”指心火病,所以“补土”。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也说:“火、土二家之病,悉是湿、热内伤之病。”

离的下一位是坤,坤两个黑点为阴,为脾阴土,因为心火太旺,热太盛了,火生土,土又克水,所以需要脾来撤火、来收一下湿,说的就是万物归土,土又生万物。所以东垣清暑益气汤用了15味的补土方药,清暑、补脾。

再看看东垣清暑益气汤的方剂,剂量用宋老师的:

处方:人参1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升麻10克,葛根10克,泽泻15克,神曲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青皮6克,陈皮6克,黄柏6克,炙甘草15克

一共有15味药,是土之数,15味药中10克、15克的又有10味药是土之数,这就是我们之前讲的,火太盛,心火、水湿从脾土治,把火撤到脾土,把湿收到脾土。

坤的后面是兑,兑为7个红点,为肺,为金,经过脾土的撤火和收湿,于是火盛便开始收敛,从阳数9递减到阳数7,金降而生肾水,从9转化为7,中间经过脾土,实际就是转化的过程,让它性质温一些,寒者温之更好一些。

方中有四味药同为6克,四为金的生数,肺金生肾水,心火亢必克肺金,日久而水亏矣,6克在西北,所以都是取肺金生肾水之意。而6克,在后天八卦中对应大肠,我理解为这是中医通常说的:以通为泻,以通为补。

还有一味20克的麦冬,2为火的生数,滋阴撤火生津。

东垣师说了:补土,一是补少阳三焦相火,二是泻乘于脾土的心火,有这两方面的含义。我们再看看东垣清暑益气汤原方原量,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再去探究:黄芪汗少者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各一钱五分,升麻一钱,人参去芦、白术、橘皮、神曲炒、泽泻各五分,甘草炙、黄柏酒浸、当归身、麦冬去心、青皮去白、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个。

后记:11月17日晚在群里分享完后,18日我稍作整理,准备把文稿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yp/1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