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家的4个调理脾胃方案和补气剂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好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口臭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如鼻、鼻窦、咽等,所散发出来的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气体。只要外出见人,口臭患者就得担心这股味道,生怕让别人闻见。各种口香糖、牙膏、漱口水试遍,好像也没什么改善,广告里都是骗人的…… 口臭,不能依靠牙膏等从外改善,想要真正清除它,还得从内进行调理,一组简单实用的调理方法送上,自己在家就能做哦。 1.探查胃经,敲揉“髀关穴”“内庭穴”。 髀关穴: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 内庭穴: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2.探查心经,捏揉“蝴蝶袖”,点揉“少海穴”“腕部四穴”。 蝴蝶袖:指展开手臂时,上臂松垮下垂的赘肉。 少海穴: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腕部四穴”——灵道、通里、阴郄、神门。 灵道穴: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处。 通里穴: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 阴郄穴: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 神门穴: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中。 3.探查心包经,敲揉“天泉穴”,点揉“肘下2寸”。 天泉穴: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4.探查大肠经,敲揉“手三里穴”,点揉“合谷穴”。 手三里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现在重口味的东西大行其道,可是口气太重却令人讨厌,不仅患者自己心里不舒服,给社交活动也带来麻烦。现代研究统计,80%~90%的口臭来源于口腔。于是,各种去除口味的牙膏、口香糖、漱口水粉墨登场。中医学认为,口臭的根源在肠胃。口腔位于整个消化系统(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的上口,由于胃肠功能异常,吃进来的食物在胃肠消化、储留、发酵的时间过长,结果味道就返上来了。胃肠功能异常影响身体的不仅是口味,食物残渣反复发酵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入血,伤害其他脏腑。 要想口气清新,恢复胃肠功能是正道。“内庭穴”是清胃火的常用穴位,疏理“手三里穴”“合谷穴”可使大肠经的气血运行顺畅,促进肠道蠕动。口臭属于火,清心火也是必要的,疏通心经、心包经,既清口气又保护心脏,一举两得。 补气剂 适应证:肺脾气虚之证。 主症: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气喘,食少便溏,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等。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等。 代表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01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参苓术草,食盐白汤送药。 补气健脾首方,成就后天之骄。 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食盐(或白汤)少许。 补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证之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者。 补气用四君,苓术炙草参。 本方中,人参为君药,甘温益气,健补脾胃;白术为臣药,健脾燥湿,“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明·李中梓《本草通玄》);茯苓为佐药,渗利湿浊;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四药均具君子之中和之性,故名“四君子汤”,利湿浊之邪,健脾胃之气,而成补气健脾之事。 本方为补气之基础方,虽有补有燥,但突出以甘温补益为主,而以苦燥淡渗为次,符合脾喜燥恶湿之性和补脾宜缓之法则。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慢性胃炎、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贫血、慢性肝炎、周期性麻痹等的治疗。 四君子汤为中医补气方的基础方,为医者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用。中医学以“求平和”立论,亦称为“致中和”。无论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敝”等,无不是这一思想的应用。补法虽在于补,亦同样突出这一思想,在达到目的的同时,实现不峻不过、不热不寒的理念。疾病是人体健康“适中”状态被打破的反映,不管疾病发生的原因多么复杂,它的核心总离不开“失中”这个前提。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之失中;“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失中,生于房屋、金刃、虫兽所伤着,得之社会、自然或人类自身调节方法上的失中。治病的手段,说到底就是调失中为适中,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在应用补法之时,千万不能偏离这个主题。 02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莲草,薏砂豆桔药枣, 补气健脾止泻,培土以生金条。 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莲子肉9克,薏苡仁9克,砂仁6克,桔梗6克,白扁豆12克,山药15克,甘草10克,大枣3枚。 补气健脾,渗湿止泻。用于脾胃气虚,脾虚夹湿证之气短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饮食不化,肠鸣泄泻,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者。 本方中,补气之人参、健脾之白术、燥湿之茯苓,共为君药;补脾之山药、涩肠之莲子、化湿之扁豆、渗湿之薏苡仁,共为臣药;醒脾之砂仁、宣肺之桔梗,共为佐药;和中之炙甘草、补脾之大枣共为使药。诸药以补为主,宣涩协同,使脾肺功能健运,机体代谢活动恢复正常。 本方补脾与利湿并用,补脾为主;祛湿与止泻同行,祛湿为主;同时,兼顾补肺,培土生金,被后世称为“脾胃双补之剂”。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慢性腹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慢性肾炎、非特异性水肿以及放疗、化疗所致之胃肠系统反应等的治疗。 笔者常以本方为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几乎没有不效者。因消炎的要领在干燥,而胃肠之疾因其固有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却又无法保证干燥状态。本方在促脾健运的同时,具有直接祛湿的作用,恰恰弥补了脾胃在应对炎症状态下的困惑和缺陷,故能产生特殊的治疗学意义。基本用法为每日汤药1剂,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热、酸辣、油腻、海鲜等物,改变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晚饭以白粥为主,除可配以小菜佐餐外,杜绝进食其他干、硬性食物。只要能坚持用药,并遵医嘱严格忌口者,大多患者半个月左右有效,1个月左右有显效,3个月至半年内可获临床痊愈。 03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人参升麻柴胡, 当归陈皮炙草,健脾力培中土。 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9克,当归3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气虚证之饮食减少,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薄,脉虚软者;气虚下陷证之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久泻久痢,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气虚发热证之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者。 本方中,甘温之黄芪为君药,走脾肺,固表气,补中气,升阳气;人参、炙甘草为臣药,补元气,和中气。此三味,大补一身之气,被李东垣誉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脾胃论》)。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为佐使药,补营血,和胃气,提中气,引正气。诸药补、提、升、清并用,比较全面的体现了《黄帝内经》的治疗思想。 本方为后世治疗气虚发热证及脾虚气陷证的代表方,被认为是“甘温除热法”的典范;其影响之大、应用之广,在同类方剂中是无可比拟的。 本方现代常用于对慢性出血性疾患、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腹泻、结肠炎、痢疾、脏器下垂、重症肌无力、功能性子官出血等的治疗。 本方为历代临床家所推崇,应用极其普遍,治疗范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骨伤、五官各科。常规用法之外,“甘温除热”之义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对无名低热的治疗每有出神入化之疗效,笔者也是趋步跟风者之一,用后更坚信其说不讹。依据本方机理,进行拓展性应用的实例也不少:如笔者好友、洛阳平乐骨科传人之一智文峰先生,生前善用本方变通治疗中老年人足跟痛(俗称“气落底”)者,效果不凡。笔者在河南洛阳、平顶山、河北唐山及北京行医期间以本方增减治疗重症肌无力数例,大多有较理想效果。 严用和,字子礼,江西庐山人,生活于宋庆元至咸淳年间。17岁即悬壶济世,从医50余年。严氏喜好方书,学术上重视脏腑、重脾肾、重调气,并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作用;在治疗上注意保护、扶持脾胃。其著作有《济生方》,处方余首,条缕清晰,议论中肯。 严氏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他在《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反胃噎嗝门》中论述:“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以胃气为主。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然此特论饮食过伤,风凉冷湿之所致者,又如忧思伤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受邪热,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呕吐。”“脾胃主于中州……病由何生?” 对于脾胃致病病理,严氏认为:“人之脏腑,皆因触冒以成疾病,唯脾胃最易受触。”提出“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为脾胃病的病因,“如是阴气当升而不升,阳气当降而不降,中焦痞结,必成胀满。” 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严氏按寒热虚实论治脾胃病。 “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口干燥,壅滞不食”此为脾胃热病,严氏采用泻黄散清泻胃中伏火。 泻黄散 藿香叶(七钱)石膏缩砂仁山栀子仁甘草(炙。各半两)防风(去芦,四两) 上锉碎,用蜜酒炒香,焙,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因胃气先逆,饮酒过伤,或积风寒,或因忧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滞痼痞,积聚冷痰,动扰脾胃,不能消磨谷食”此为脾胃实证,严氏主张用太仓丸。 太仓丸 陈仓米(一升,用黄土炒米熟,去土不用)白豆蔻(二两)丁香(一两)缩砂仁(二两) 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法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用淡姜汤送下。 “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宜服用六君子汤健脾补中。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各一两)橘红半夏(汤洗七次)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各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饮食不进,心腹胀满,四肢无力,吐逆,食不消,或手足浮肿,脏腑溏泄”此为脾胃虚寒,宜服用壮脾丸。 壮脾丸 猪肚(一枚,洗净,用造酒大曲四两,同锉,浓朴二两、茴香一两入在肚内,以线缝定,外用葱、椒、酒煮烂,取大曲、茴香、浓朴焙干和后药)肉豆蔻(面裹煨)禹余粮(煅,研极细)缩砂仁麦芽(炒)神曲(锉,炒)橘红附子(炮,去皮脐)白术(各一两)木香(不见火)丁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猪肚杵和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yp/10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的五行特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