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寐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属心系病
多寐,亦称嗜睡、多卧、嗜眠、多眠等。是指不分日夜,常常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情。 《灵枢经·大惑论》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这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胃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明晰指出阳气碰壁,久留于阴,是形成多寐的要紧病机。 昆裔医家对本病病机进一步停止了阐明,如《脾胃论》所谓:“脾胃之虚,懒惰嗜卧。” 又如《丹溪心法》觉得:“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懒惰好卧。”指出脾胃亏虚和脾胃受湿都可致使多寐。 本病成由于湿、浊、痰、瘀困滞阳气,心阳不振,或阳虚气弱,心神失荣。 病位介意、脾与肾关连亲密,多属本虚标实。 本虚要紧为心、脾、肾气薄弱,心窍失荣; 标实则为湿邪、痰浊、瘀血等停滞头绪,蒙塞心窍。 治宜健脾化湿,养血通阳为原形。 目录 一、多睡 二、胆热多睡 三、病后多睡 四、食后多睡 一、多睡 1.大建中汤 起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号: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功效: 1.《医方论》:补心脾,祛冷气。 2.《中医药剂学教材》: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心怀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高低痛而不成触近。 构成: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用法: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蚀糜,温覆之。 宜忌:《医方表现》: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等腹痛忌用。 验案:嗜睡《新中医》(,5:50):刘某,女,18岁。罹病半年。开初胸脘闷痛,渐次疲倦喜卧,多眠睡。近正月余来,不管上课或进餐行路时均不自决地入眠,以至停学。神经科诊断为“发生性睡病”。刻诊精力疲倦,常常入眠,呼之无知,胸腹常常窜痛,余无所苦。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胃阳衰,中焦寒甚,阳为阴困,不得伸展,阳入于阴则寐;中阳虚衰,严寒之气攻冲则胸腹窜痛。治拟温中健脾,大健中阳。人参、蜀椒各9g,干姜12g,饴糖30g,水煎服。服药五剂后,胸腹窜痛消散,嗜睡稍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原方继进五剂,嗜睡大减,精力振奋,舌质淡,苔薄,脉沉。更以原法加减服药十余剂,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2.酸枣仁汤 起源:方出《本草大纲》卷三十六引《简洁方》,名见《万病回春》卷四。 主治: 1.《本草大纲》引《简洁方》:睡中汗出。 2.《万病回春》:多睡及不睡。 构成:酸枣仁,人参,茯苓各平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万病回春》:水煎服。如不要睡,即热服;如要睡,即冷服。 3.酸枣仁汤 起源: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二引《扼要济众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别号: 酸枣仁散(《医方类聚》卷十)、 生枣汤(《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二). 主治:胆风毒气,底细不调,昏熟睡多。 构成:酸枣仁一两(研,生用),腊茶二两(以生姜汁涂,炙令微焦)。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七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分。 4.醒睡汤 起源:《赤水玄珠全集》卷十四。 主治:多卧。 构成:酸枣仁,沙参各一钱半,麦冬一钱,茯神,甘草各五分。 用法: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5.远志丸 起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气昏多睡,日夜不够。 构成:远志(去心),人参,山芋,防风(去叉),玄参各二两半,苦参,铁粉(细研),乌头(烧灰存性)各三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送下,一日二次。渐加至三十丸。 6.仙乳丸 起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主治:热结上焦,昼常多瞑。 二、胆热多睡 1.生枣仁汤 起源:《会约医镜》卷七。 主治:胆热多睡。 构成:杏仁(生)。 用法:上为末。茶清调服,一日三钱。 2.茯神麦冬汤 起源:《杏苑生春》卷五。 主治:胆热多睡,心思昏闷。 构成:茯神,麦门冬各一钱五分,地骨皮,茯苓各一钱,黄芩,酸枣仁各六分,沙参,白鲜皮,羚羊角各五分,甘草三分。 用法:上锉。水煎熟,食远温服。 3.人参散 起源:《安定圣惠方》卷三。 主治:胆热,心神昏闷,多睡。 构成:人参三分(去芦头),赤茯苓一两,牛黄一分(细研如粉),羌活三分,远志三分(去心),川升麻半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焙),犀角屑半两。 方中赤茯苓,《普济方》引做赤芍药。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一钱,食后用薄荷温水调下。 宜忌:忌猪肉、湿面等。 4.地黄散 起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主治:胆热,心思不爽,昏闷如醉,多睡少起。 构成:地黄,麦门冬各二两,地骨皮,黄芩,茯神各一两,酸枣仁(生用),白鲜皮,沙参半两,甘草(炙),羚羊角屑参半两。 方中酸枣仁、白鲜皮用量原缺。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5.羚羊角散 起源:《安定圣惠方》卷三。 别号:麦门冬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主治: 1.《安定圣惠方》:胆热,心怀烦壅,多睡,主脑昏重。 2.《圣济总录》:荣卫气涩,精力不爽,胆热多睡,主脑昏塞。 构成:羚羊角屑三分,麦门冬三分(去心),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木通三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天门冬半两(去心),防风半两(去芦头),前胡半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浸七遍,去滑)。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宜忌:忌羊血。 6.远志丸 起源:《安定圣惠方》卷三。 主治:胆热多睡。 三、病后多睡 1.醒睡散 起源:《普济方》卷四○○引危氏方。 主治:赤子诸病后多睡。 构成:白僵蚕二钱,威灵仙三钱,大戟一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半钱,腊茶清调下,二服便醒。 2.沈氏葳蕤汤 起源:《杂病泉源犀烛》卷六。 主治:病后余邪未清,浩气未复,多眠,身犹炽热。 构成:葳蕤,茯苓,枣仁,石膏各一钱,人参七分。 用法:热服。 四、食后多睡 1.安心汤 起源:《嵩崖尊生全书》卷九。 主治:食后昏沉,懒动嗜卧。 构成:人参,青皮各五分,黄耆二钱,神曲七分,黄柏,当归,柴胡,升麻各三分,苍术,炙草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文中药剂应磋商医师后用药。 文中图片起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yp/10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汉唐方剂汉唐34号补天丸掉头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