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症论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来源:潇湘文化 廖敦,广东大埔人,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著有《揭开道德经的神秘面纱》及《伤寒论新解》,曾应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专题节目。对历史、文化、医学颇有研究,喜爱古典著作,特别古代医书。 第五集:《伤寒杂病论》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潇湘文化:廖医生,你早前出版过一本《揭开道德经的神秘面纱》专著,现在又即将出版一本编著《伤寒论新解》,这两本书,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一个是中医经典。你平时工作烦忙,为什么工作之余还著书立说?听说写书既是吃力,又是不讨好之事,为什么你这么坚持?辛苦吗? 廖敦:因为中医人的责任担当。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造成中华及中医文化断层或部分散佚严重,不少理论及经典著作失去原貌而无法复原,无法理解,所以中医文化逐渐没落了,这是中医人之痛,也是中华文化之痛,所以,任何人都要敬畏一切,特别是对文化文明来说,千万不能轻率痛打或消失它。这是历史无法弥补的重大教训。我们中医人更需要有担当,需要重振中医、发展中医,这是当代中医人的责任!至于书籍的编写过程,肯定是相当不容易的,但因为我喜欢,因为我有义务,所以我很开心,内心亦满足。 《伤寒杂病论》因为连年的战乱、饥荒、瘟疫等灾难因素,造成面世不久,即散佚,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广为搜集散落民间的手抄本整理成书。岂料,其随后的东晋南北朝更加混乱不堪,书又散佚。宋朝于是要求重新整理,怎知到了明朝,又复不见宋版原本。就这样几经波折,几经脱简错简,几经编辑整理和注解,《伤寒杂病论》早已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被后人理解。但由于其所载之方,依据其所载之症候群套用,却效果非常好。一方面整书难以理解,只能机械地套用,一方面又有出奇的疗效。让中医人,对它爱恨有加,头痛不已。为了弄懂其本质,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为了希望中医人不再前仆后继地埋没在中医典籍的故纸堆里,我去尝试了,去研究了,希望我的研究结果,能带给大家一些帮助,一些启发,这是我的初心与本心。 潇湘文化:那《伤寒论》到底是讲什么的书,你的研究结果有什么发现与成果?可以简单的为我们说说吗? 廖敦:可以的。《伤寒论》其实就是实打实的古代中医外感诊断治疗学。大部分是记录着师傅教徒弟:如何辨识病、疾病的病因分类;疾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兼夹症、特殊表现及发病机理;疾病的一般传变、特殊传变、误治后变化规律及其相应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疾病的预后、转归及注意事项等等;我认为其诊断治疗模式是:病因+病位+病性+体质;注重病位、病因与病性的诊断,不重视脏腑辨证(与《金匮要略》明显不同),有执简驭繁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其建立的诊断治疗模式中,六纲病位诊断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后世杜撰的六经辨证,或许就是一个理解错误。 我重新整理《伤寒论》,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有力地论述了《伤寒论》是古代中医外感诊断治疗学。其诊断治疗模式是:病因+病位+病性+体质,且以六纲辨证为主。二、认识到外感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是: 同时,上表中里热症、里虚热症均可向里寒证转化。外感疾病的特殊传变规律是:合病、并病或直中。分①表、半表半里合病或并病;②表、里合病或并病;③半表半里、里合病或并病;④表、半表半里、里三合病或并病;直中里病等五种情形。三、伤寒论是否有提纲论?到底什么是合病、并病和过经?为什么太阳病篇中会有少阳病、阳明病和少阴病?阳明病篇为什么会有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和少阴病?为什么少阴病篇中会有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和厥阴病?怎样理解胃家实?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吗?热入血室到底属何病?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吗?何为厥阴病?怎样理解麻黄升麻汤?针对这些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给予合理的解答。四、重新编排了伤寒论部分条文的次序,并将少阳病篇全部提至阳明病篇前;将太阳病下篇,原本可能属于太阳病中篇的条文重新回归;将厥阴病篇,原本可能属于少阴病篇的条文重新回归,使全书条文显得更合理、更具逻辑性,亦使得仲景的学术思想得以全面、科学的呈现。五、将温病按伤寒论的诊断模式、疾病传变规律,进行全面的编辑,让寒、温统一论,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减少了中医诊断模式多样化、不太切合临床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医诊断治疗的可重复性。六、全书坚持用伤寒论原文去论证,以己证己,除用药部分借用他书论述外,皆无以他论己。不迷信权威,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潇湘文化:请问廖医生,到底叫《伤寒论》,还是《伤寒杂病论》?为什么? 廖敦:《伤寒论》到底原书叫什么,现在暂时无法考证清楚。《伤寒论》的叫法其实是大概唐宋时期才开始叫的。以前有记载说是《仲景药方书》《辨伤寒》《杂病论》,有说是《伤寒卒病论》到后来人们才习惯叫《伤寒杂病论》。宋朝林忆整理时,因为一开始仲景杂病部分不见,只得先整理部分较有系统性的条文,并命名这部分条文为《伤寒论》,刊行印刷。后来王洙无意中在宋朝国家图书馆馆藏破损的书简中,发现可能是遗失的仲景杂病部分条文,经整理改名为《金匮要略》,自此一书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而传于世。 潇湘文化:最后,问你一个问题,请问以后还有打算继续写书或编书吗? 廖敦:会的,以后还会考虑继续研究《周易》《论语》《管子》《黄帝内经》,研究针灸及方剂的配伍原则等,希望我同样好运,能继续出好成果。最后希望《伤寒论新解》的发行,能得到众多同行的认可和青睐,给我精神上更大的鼓励。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第一集:《伤寒杂病论》与东汉瘟疫 第二集:瘟疫与古代帝国灭亡 第三集:古人如何应对瘟疫 第四集:现代如何防控瘟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yp/5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连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十六集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