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巫与岭南以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为例上
一、瘴与岭南(一)瘴气?瘴,从疒,从章,古语又与“障”相通,“疒”为病,“章”有阻碍之意,故旧时“瘴”一般指南方卑湿地区的一种病气。“瘴气”一词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升麻一名周麻。味甘,苦,平,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久服不夭。” 这一条目是在解释“升麻”这一味药草,从内容分析,瘴气与邪气并称,有基于人们想象的超自然力量指向,又和瘟疫相当。实际上,瘴气在古医书中常与疫、疫病同时出现,可见在较早的文献记载中,瘴气已经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既指物质层面的自然现象、病症,又有“怪力乱神”的色彩。以此为时间节点,可见至少在此书成形时,“瘴气”的名称应当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广泛使用。 古医书中有一类书叫方书,与《神农本草经》等百科全书类型的医书不同,是指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方书最早记载“瘴气”的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第七十二……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浮气瘴气,憎寒壮热,头痛尤甚……”。其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代《圣济总录》等均有“瘴气”的相关记载。 (二)史书? 有学者则认为最早记载“瘴”的正史是《后汉书》,伏波将军马援马援远征交州,“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 关于瘴气的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因,有时指病证,主要视语境不同而异。此外,关于“瘴”,还有“瘴毒”、“瘴疠”等说法,含义大体相当。无论使用何种名称,古代历朝的医书与史籍几乎都传达了这么一个观念——岭南自古以来为瘴气之乡。 (三)早期文献关于瘴的描述 可能成书于两汉的《周礼》说到“地慝(tè)”,郑玄解释说:“地慝,若障蛊然也。”贾公彦疏:“障,即障气,出于地也。蛊,即蛊毒人所为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弥漫的雾气中某一物体,没有确切的形状,有可能是会随着移动而变换外形,草木人畜都有可能因它而受到伤害。 二、岭南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历史上大致包括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二区,即当今所谓“华南”的区域范围。 岭南地区地域辽阔,山川盘结,位于热带及亚热带,全年多雨潮湿,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高,地表水面积广,因此十分湿热郁蒸,史籍文献中常以“土地卑湿”形容之。岭南多为封闭半封闭环境,故容易孽生蚊虫、结郁毒气。在古人认识中,土地卑湿导致的所谓“毒气”正是患病关键,是导致人多病而早死的原因。 汉时贾谊谪居长沙,言“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谪去,意不自得”。 贾谊(前年—前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南史·顾协传》:“北方高凉,四十强仕;南方卑湿,三十已衰。如协便为已老。”时顾协三十五岁。 顾协(-年),字正礼,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南朝大臣,晋司空顾和七世孙。起家扬州议曹从事史,兼太学博士。举秀才,迁安成王国左常侍,兼廷尉正。拜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步兵校尉,守鸿胪寺卿,员外散骑常侍。大同八年(年)卒,时年七十三,赠散骑常侍,谥号为温。 《北史》记柳述被贬岭南:“述在龙川数年,复徙宁越,遇瘴疠死。” 柳述(-年),字业隆,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临猗县)人,隋朝外戚大臣,纳言柳机长子,隋文帝杨坚之婿。年少聪颖,涉猎文艺,颇有才干。以门荫入仕,起家太子(杨勇)左亲卫,迎娶兰陵公主为妻,授驸马都尉、鄫州司马,拜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侍郎,迁兵部尚书,服丧辞职。起为给事黄门侍郎,袭封建安郡公,拜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反对太子杨广,和司徒杨素之间素有矛盾。隋炀帝即位后,坐罪免官,流放宁越。大业四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贾谊并非在长沙去世,但他在谪居长沙时便言此地气候地理条件恶劣,也是实际阅历所形成的认知。顾协所指的“南方”虽并非特指岭南,但这一言论也能看出时人对包括岭南在内的整个南方“卑湿”的普遍认知。柳述则是确实在岭南去世,虽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忧思抑郁才至壮年而逝,但“遇瘴疠”可能才是生理病因。三、史书中的瘴与岭南 《史记·南越尉陀传》说赵佗自立时,朝廷“遣将军隆虑侯灶往伐之,会暑湿,士率大疫,兵不能逾岭。……隆虑离湿疫,陀得以益骄”。《后汉书·宋均传》说“马援率于师,军多温湿疾病,死者大半”,《后汉书·马援传》马援远征交州,“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这两则史料可以作为对照。 汉武帝对南越用兵之前,淮南王刘安曾为言“南方地形”,说“南方暑湿,近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王念孙的解释:“‘瘅热’即盛热,言南方暑湿之地,近夏则盛热。”王子今先生则认为“瘅”字从“疒”,似不应解为“盛”,所谓“瘅热”,当是指南方湿热之疾。《素问?脉要精微论》言“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王冰注:“瘅,为湿热也。”淮南王所说的“瘅热”,很可能是指岭南的湿热之疾甚是流行。 顺着时间轴我们往下看。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苍梧、南海岁有暴风、瘴气之害。”苍梧郡治在广信县,位于现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 《南齐书·州郡志下》说越州“土有瘴气杀人”。瘴气之毒,常在夏天暑热季节流行,又说“汉世交州刺史每属月辄避处高,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瘴气之盛,更有以瘴为郡名。越州有临障郡,胡三省说:“沈约宋志作临障,以临界内瘴江为名。瘴江一名合浦江。” 六朝时岭南乃海外贸易集散地,外国珍异珠宝云集,为一富饶之地,亦可供官吏大肆贪黩。不过当时做官者大都不愿出仕岭南,《晋书》说“广州包山带海,珍异所出,一筐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jù)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隋书·地理志》:“自岭而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 《太平御览·舟部》引《吴录·地理志》:“苍梧高要县,郡下人避瘴气,乘筏来停此,六月来,十月去。”三国时吴实际所辖范围也包括岭南,可见此时瘴气之灾仍旧十分严重,以至于需“避瘴”。除政权割据的年代,在大一统的王朝背景下,岭南与江浙不同,地处帝国边缘,历朝皇帝多将其作为惩罚官员的贬谪之地,除自然条件相对而言较为恶劣不易生存外,交通不便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江南尚可有避瘴的选择,岭南缺乏这样的地理条件,故而医药方面针对瘴气的研究则更为常见。 编辑:黄巧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yp/5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广西年冬季年春季大气污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