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了中医传染病的纲领

每一年都有太过、不及、平气之分。如今年是平气之年,因为今年虽为燥,但运中有水以补干燥之气,故变化不会太剧烈。有了这些推算结果也就有了相应的疾病模型。

五运六气加在一起一共有51中气候模型,在七篇大论中都有论述。它可以推算出当年是什么年,这一年中的各个季节会出现什么疾病,而且还提出了在不同季节所出现的疾病会有什么表现,应该使用的治则等。

因此,五运六气为温病的诊治提供了理论纲领,完整地建立了中医传染病的理论。中医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完整的传染病理论体系,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二)丰富、完善了气化学说

《内经》中就有气化学说,而五运六气使中医的气化理论更加丰富、更加完整了。气化理论强调天人相应,用自然界的变化来表述人体的正常生理,包括水液代谢、食物代谢、以及生长发育等。

《气交变大论》中就提出气化的要领为升、降、出、入、开、合。李东垣发挥了气化理论,他的补中益气汤中加入了升麻、柴胡以提升中气。他还有一个方子——益气聪明汤,也是利用气化理论,方中加入提升的药物以治疗耳病。

中医眼部疾病的治疗都是按照肝开窍于目来论治的,因此,根据气化的理论,可以提升中气的药物也就可以治疗眼部的疾病。

(三)、建立了病机学说

这点是最重要的,五运六气提出了病机十九条。后世刘河间等在这十九条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善了病机学说。他用了35年的时间研读《内经》,建立了河间学派,并编著了《素问玄机原病式》,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与运气学说相结合,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提出了养生理论

五运六气所提出的养生理论(例如《五常政大论》)比《上古天真论》中的理论要深奥的多,并不主张随着气候的变化迁移住所,而是要适应各种气候。

(五)、建立了气化药理学

前面提到的司岁备药就属于气化药理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五运六气中重要的一部分。可惜的是这一部分后世没有人发挥,刘河间所写的《素问?药注》在流传过程中被弄丢了,仅从一些后人引用的内容中就可以看出书中所讲的理论很深奥。

由于该书的丢失,导致这方面中药的发展没有理论支持。直到明清年间才出现了归经学说。归经学说实际上是从已有的治疗反过来进行归经,因此意义不大。

当代医学都是先有药理学、基础医学的理论,而后用这些理论来支持临床用药。而中药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没有办法,现代中药走向了成分药理学。

当然现代医学也需要有成分药理学的研究,但中药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其中某些单一的成分,光知道成分是不会应用中药治疗的。某一成分为何会起作用?几种成分加在一起为什么会起新的作用?这些都不清楚,相关的理论书籍都丢失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介绍了一部分,但不全面。

当然五运六气也有负面的作用,有些人认为用五运六气治病不科学,不是按辨证论治来治病,仅仅是按年运等推算来指导治疗,会影响辨证论治。

此外,五运六气最主要的理论是周期学,天干地支按六十年一个周期,那每过六十年包括气候在内的所有自然情况都会完全重复一次,很多人对这点也很不认同。

周期学是既有价值,又值得探讨的。周期的推算也有不同的方法。竺可桢先生推测的是物候周期,他推算了两千年,得出中国的物候周期是12.2年。

德国一个天文学家推算的太阳黑子周期是11.3年。60是12的公倍数。所以五运六气的60年一个周期有相当的道理。五运六气指出人的寿命是年,是两个60年周期。其实科学家无论是根据人的成长周期还是动物的成长周期,以及根据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所推算出的人的寿命都是年。

此外,组织胚胎学家把脏器放在体外容器中保存,只能保存年。所有这些都支持人的寿命是年。由此可见,五运六气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很多学科的科学家都支持五运六气,但气象学家不太支持。

总之,五运六气是一个一直在争论,但应该继续研究的学问。我们应该掌握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在科学上无所谓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要有道理,有其自成的逻辑体系来论证,且论证得合理,这样的学术就价值。

五运六气有很多不成熟的东西,也有很多每个时期的作者自己猜想而加进去的东西。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用其中对的就行了,也就是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

扫描下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yp/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