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继续与大家分享李翰卿先生临证经验(本篇为临证用药经验)。

.荆芥:风邪郁于上之头痛多用穗,炒炭入血分止血,单用治风在皮里膜外,症见肌肤闷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与防风同用兼治风入骨肉。

.防风: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临床常与多种药物配伍,治疗各种风证.与南星同用,能治破伤风,如本事玉真散。与荆芥同用,能治时疹血风和皮里膜外、骨肉全身之风,如荆防败毒散及其他一切散风之方,不过兼寒者,配合苏叶等辛温之品,兼热者,配合连翘、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兼食滞者,配伍神曲、麦芽等消食之品,兼痰者,配伍陈皮、半夏等祛痰之品,兼疮毒肿痈者,配伍银花、连翘等解毒之品,更为有效,如不谢方“风寒温散剂”、“风热凉散剂”、“风寒夹食剂”、“风寒夹痰剂”、“连翘败毒散”等方剂,都属这一类的例证.与苍术、白术、防己等药同用,能治风邪兼湿之证,如海藏神术散、白术散、不谢方“风寒夹湿方”等即是。与黄芪同用,能治卫虚兼风之自汗证,如玉屏风散便是。与羌活同用,能散太阳经之风寒,治头痛项强,一身疼痛.发热恶风寒,或有汗或无汗,如九味羌活汤等方即是。

.黄芪:补气升气,止痛生肌。气陷者生用或伍升麻、柴胡;中虚者炙用或伍人参、白术;虚甚者配人参,防热则再伍知母。

.升麻:透疹解毒宜多用,升阳举陷宜少用。

.柴胡:和解寒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可解伤寒少阳旺,热入血分之寒热如疟证,及小儿食积、午后发热等证。退实证寒热宜多用,升阳解郁宜少用。

.桑叶:疏风清热,凉血明目,并滋肾阴,故可用治肝阴不足之眼目昏花,寓肝肾同源之意,并治劳热咳嗽。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酒炒可使上升,醋炒入肝去瘀。泄泻腹痛宜酒炒,失血醋炒,大便燥、肝阳上逆者宜生用。

.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营血,生用发散之力强,煨用温中之力大,治脾胃虚寒证,浸汁点赤眼,捣汁与竹沥同用,既制竹沥之阴寒,更借辛温之力以畅达其葯性。炮姜、干姜守而不走,治胃中寒,姜炭温经止血,用于寒性出血。

.大黄:苦、寒.峻下宜生用,缓下宜熟用,泻头目之火宜酒制,破瘀血宜醋制。凡血中无郁热,肠胃中无积滞,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应慎用,否则出血不止,泄泻不止,或胎墮,或断乳。

.生地:多液,性凝滞,胃气弱者服之恐伤胃,宜酒炒,忌铁。

.猪蹄:补血生乳,解百药毒,煎汤煎药或单眼。

.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活血用酒洗,止血用头,补血用身,行血用尾,通络用须,和血全用。多生用,炒炭则具止血之效。

.炒三仙:为消食药品,于脾虚证少用,如脾虚兼停食则须与参、术、苓等药相伍,方能有利无弊。

.砂仁、藿香:二药利气行滞,化湿开胃,与熟地、人参、黄芪等补益药同用能防止其雍滞影响食欲之性。

.马槟榔:常嚼二枚水送服,久则子宮冷而不孕,临产细嚼数枚可治难产。

.黄柏与知母同用滋阴降火,与苍术同用清热除湿。

.治病当处处吻合病机.曾治一腹胀满因子气郁,但系久病体弱,仿厚姜半甘参之意,用人参、厚朴,酌加香附、木香以疏其气,半夏、茯苓以燥湿利水,应手而效。如果单纯疏气或单纯补虚,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暑邪最易伤气耗沖,伤气则气短、倦怠,耗津则汗出、口渴、心烦,暑伤肺则咳,可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为治.徐洄溪说:“麦冬、五味,咳者忌用,不咳之暑证可用。”我认为,因寒之咳,忌用麦味,而暑证之咳为热,又无痰,用之无妨,但须注意夏季贪凉而感寒咳嗽者多,用时必须辨明。

.心脏病如引起气短、浮肿,兼有畏寒喜温的情况,可酌用真武汤治之。虚者,可加人参。

.肝炎,用逍遥散时,须用赤芍;肝区疼痛时,可酌用郁金、姜黄、乳香、没药;肝炎初期,不必加补药;食欲不振者,可以调理脾胃为主;憋胀甚者,可以加青皮、枳壳、香附等品;兼见口苦、舌黄、脉弦数者,可加丹皮、栀子、龙胆草等。

.月经过多服他药而无效者,可用红枣,不拘多少,烧服之,每验。

.病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恼),栀子豉汤吋,如有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少气者,加甘草,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腹泻者,加干姜,这是栀子豉汤应用的加减法则,本系仲景之意也。

.疣子,以薏米煮粥食之有效。

.胃脘压痛,可用枳实,胀满可用厚朴,便秘加大黄,燥用芒硝,兼虚者,辅以参归,兼郁者,加入香附,兼寒者,酌加姜桂。用泻下法必须如此,可触类引申,灵活掌握。

.根据我的经验,无腹胀满症,虽大便不通,也不用枳朴,有胀满症,即使是泄泻症也可用之。仲景曰:“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条)我认为凋胃承气汤中(大黄、甘草、芒硝)没有除胀满的药品,本条当是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的适应证。

.痛痹,若初感寒即痛者,可用桂枝及酒煎熨治,寒化为热禁用。

.痹证见筋脉拘滞,屈伸不利者,此血虚血燥之证,非养血养气不可。

.痛风,痛久邪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银花、钩藤之类,最能入络,可随宜加之。

.痹证不愈,久痛必夹郁,郎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瓜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都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

.痛痹,凡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生芪、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柔润熄风之法。

.闪挫扭伤所致腰背肢体疼痛者,可用活血通络之品,酌加麝香效果较好。麝香有活血通络之功,可入丸剂,如入汤剂,可冲服之,用量0.03~0.06克即可。

.关节炎之急性者,用少量醋柳酸,每次0.2克,1日3次。有热者,加生石膏效果很好,用量不宜多。

.药物配伍,要注意有机配伍,而不是随意堆砌。如厚朴配人参,用于虚胀;厚朴配枳实、大黄,用于腹胀满而拒按;厚朴配干姜,用于寒胀;厚朴配栀子,用于烦满等。还有一种配伍为复用,可增强其同类作用。如败毒散中的羌活配独活,柴胡配前胡,清肺汤中的麦冬配天冬等,虽然作用有所差异,但大的方面作用还是一致的,互相配合,协同应用,取其力量增强之意。如无机地配合,则没有什么意义,也难以取得较好疗效。

.白虎汤用治燥热之证,不论舌苔黄黑或绛,只要是干燥者,即可用之。曾治一例因注射后发热者,午前热盛,午后热渐减,口燥舌干。考虑其为辛苦热毒之剂,给以白虎汤而愈。又治一热病,舌干口渴,但兼腹泻,予白虎汤粳米易薏米加苍术而愈。

.达原饮治湿盛之湿温证可用,若热偏盛者,下宜用。

.生脉散为清暑之剂,暑伤元气用之为宜。清暑益气汤宜用于虚多而夹湿之暑证。六一散为清暑之轻剂,白虎加人参汤为清暑之重剂。临证斟酌选用。.远血用黄土汤时,方中附子可易为姜炭,量也不宜多用,因此证湿热者多。如便血多者,再加些椿皮为佳。

.逍遥散为疏肝解郁之剂,其治疗目标为:郁怒伤肝,肝血虚少,寒热如疟,暮热朝凉,五心烦热,鼻咽干燥,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肢体疼痛,嗜卧少食,月水不调,或少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或遍身瘙痒,赤白游片,或瘰疬痰核等。

.理中汤所主之虚寒证,为吐泻而腹痛者,若无吐泻,甚则便秘,审系虚寒者,小建中汤主之。临床须细心加以区别。

.炙甘草汤之应用,应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脉兼细小而数,不任循按,常致心悸不寐,常出虚汗者,本方桂枝可用4.5~7.5克,生地须18克左右,便秘者加火麻仁适量。甚者加入大黄,便溏者,去麻仁,失眠者,加炒枣仁、朱砂,如热者,去桂姜,加白芍,复脉汤之意也。

.金铃子散治心腹痛之非寒凉性者皆效,张寿甫加入乳香、没药用之亦佳。

.芍药汤中之肉桂为治湿而设,盖痢兼湿热,纯用苦寒,热去而湿不去,仍不愈,必加肉桂以佐之,庶几湿与热可尽化耳,但须少量为妥。

.治痰饮用干姜苓术汤为主,干姜之意在于温脾阳,脾阳得复,水饮白化。咳者,干姜细辛五味也,有痰者,属寒者宜之,临床夹杂者多用,量不宜大,必要时口苦伍黄芩,口渴热甚者,伍石膏,随症加减方有效。

.四逆之与附子理中,一是温法,一是温补法。如大吐泻之后发厥,四逆汤加人参以补之,因虚故也。又从病的日期及平素病人体质来看,如有虚弱情况,都可酌加补药,总之,必须吻合病情病机,才会取效。

.玉枢丹芳开之力不及苏合香丸,凡中暑秽浊、中湿呕吐、腹泻等均可用之。又可用于夹有疠气之喉痛。

.桂枝附子汤是治疗阳虚兼风寒湿性身体疼痛之方,症见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此方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的症状,单不渴一症,不能说明没有内热现象。

.除湿羌活汤(羌活、防风、柴胡、藁本、苍术、升麻、生姜)是治疗风湿在表的方子,症见一身尽痛,日晡发熱。使用此方必须没有喜冷现象方能合拍,并治兼有大便溏症最效。

.桔梗汤是治疗咽痛的普通方剂,热轻者用之固佳,有脓欲溃时用之更好,但桔梗必须重用。

.甘草干姜汤中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金匮要略》肾着汤(甘、姜、茯、术)主治寒湿在肾之经络诸证,因此证寒湿不在肾脏,故不宜用桂附。恐伤肾阴。

.使用桂枝汤吋必须具备汗出、脉浮、不喜冷性饮食三个主症,否则就会出现医疗事故或轻病致重或重病转危。这三个主症当中不喜冷性饮食一症更为重要,临床体会使用桂枝汤不一定都有汗,但不喜冷性饮食一症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桂枝加葛根汤的主症是项背强直,余如桂枝证即太阳有汗之证,没有喜冷现象。桂枝汤是太阳有汗恶风之专方;葛根退热,生滓润燥,是治项背强几几之专药。

.温经汤加减可治宫寒不孕,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少腹冷痛诸证。

.九痛丸乃温中散寒、导滞攻下之方。善治寒实结滞、脘腹剧痛、按之更甚、舌苔薄白、大便秘结之急腹症,如胰腺炎、肠梗阻等。

本文节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y/1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