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药补脾养胃养血益气,且不燥不寒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大家都知道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其实在中医文化中也有“四君子”,有一味中药就是四君子其一,补养脾胃元气颇佳,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养血益气,还鼓舞清阳、振发中气,且不燥、不寒、不滞、不滋腻的特点深受推崇。 这味中药就是党参,在清代之前党参一直与人参混用,却没有自己的名号,提出党参之名的是著作《本草从新》,首次把#中药#党参与人参区分开来,刚开始的时候广泛地认为“党参之功,可代人参”,认为两者功用相同。 但后来发现党参与人参的功用有差异,首先两者均有补脾益肺、养血生津等用处,但是人参复脉、补元气之功更胜一筹,因此适合于元气骤然虚脱之人,也就是说在应急方面明显。 而党参补养之力较为缓和,更适合于养生,打个比方人参是武将可以平定突发之乱,而党参如治世能臣虽不能斩敌于马下但能适合于稳步推进,犹如君子,因此被誉为“四君子”之一。 随着中医学者对党参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名家张雷山在《本草正义》中总结“里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与人参不甚相远。尤为可贵之处,健脾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滞,润肺而不寒凉,养血而不滋腻,鼓舞清阳,振发中气,而无刚燥之弊”。 近代的名家学者张锡纯老先生在《中参西录》的“人参解”一篇中还提出“古之人参其为今之党参无疑”的观点,自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者们各有观点。其实不管党参是不是古人说提到的人参,我们更关心用党参养生的益处,以及如何使用,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党参滋养脾胃。 党参不寒不燥不滋腻,善于滋养脾胃、健脾益气、鼓舞清阳,难得可贵的是党参此功用类似于人参,尤其是滋养脾胃之气可谓是首屈一指。脾胃之气也叫中气,就是成语“中气十足”中的“中气”,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中气是推动脾胃工作的根本动力。 中气不足的亚健康表现特点是倦怠容易疲劳、感觉没有力气、吃得少而且吃点就胀,大便不成形甚至是稀薄,养生可以用中药中的四君子作为组合,那就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的不足时间长了进而发展为脾胃气滞或者食积。除了中气不足的表现之外,气滞者还经常的肚子胀,甚至是吃点东西就想吐;食积者还有噫气有酸腐味道的特点。前者养生可以用党参、白术、香附、砂仁;后者养生可用党参、白术、枳实与炒山楂。 二、党参鼓舞清阳。 脾气的特点是“上升”,中气不足则上升不得,清阳之气不得升,滞于脾胃就会下陷,轻者感觉腹中胀满,养生可用党参、黄芪、升麻、青皮;重者可见脏器的下陷,养生可用党参、黄芪、升麻、白术。在后者的范畴中,尤其是高瘦之人更容易有胃的下垂,养生可以用党参、黄芪、砂仁、枳壳、升麻。 三、党参滋养肺气。 党参五味属“甘”而能补,四气属“平”而不寒不热,能补肺气且不燥。用党参、黄芪、五味子配合适合于肺气虚而咳嗽、短气、说话声音低微的亚健康;用黄芪、党参两味中药经常泡水喝适合于肺气不足、卫气不固而倦怠乏力、出虚汗、容易受风寒的亚健康。 此外,针对经常虚喘的人,属于以肺肾两个脏腑为根源者,在上是肺气虚损,在下是肾不纳气,养生可用党参、白术、五味子、补骨脂、茯苓。 四、党参降糖。 党参既能益气又能生津,适合于津液不足之人,而津液不足日久往往有“消渴”,也就是常提到的血中糖分升高。 这类人不论是脾胃虚弱而津液的生成减少、还是热盛之后损耗津气从而气津两虚。只要是表现为烦热、口渴、多食多饮、倦怠乏力,均可用党参、黄芪、地黄、知母益气配伍来降糖。 五、党参补血养血。 党参既能益气也能生血,在脾肺两个脏腑更偏于益气,在整体来说虽然是气血双补,但更注重于补血。单纯的血虚而脸色萎黄、口唇、指甲颜色淡白,养生可用党参与当归、熟地。 气血两虚偏于心中气血不足者的特点是不仅由上述血虚的表现,还伴有少气懒言、倦怠、心中惊悸、睡眠不佳、头重晕眩,养生可用党参、当归、白术、白芍的配伍方式。 气血两虚偏于心脾气血不足者,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养血的同时加养心神的酸枣仁;气血不足还伴有白天出虚汗之人,可用党参、当归、熟地、升麻;女子的气血不足从而经期不调者,可用党参、当归以及白术补养气血的同时加益母草达到调经的目的;女子气血不足而经期痛者,可以把上述的益母草改为川芎、香附。 此外,在这里还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大家十分关心的方法,那就是有些人体态“富贵”而想要除去多余的脂肪,这类人若以脾虚痰湿壅盛为根源,可用党参和白扁豆益气健脾、茯苓和桔梗祛痰化湿,共同达到除去多余脂肪的目的。 说了这么多,也该说一说党参的另一面,党参虽然是常用的养生之物,但是一般来说根据体质用9至30克足矣,多用无益。再就是实证、热证之人如果正气未虚就不适合用之。 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历史文章: 1.10种中成药可用于调理肝硬化,改善肝功能 2.同仁堂祛湿热丸有哪些?6种仁堂去湿热的中成药 3.六种气血阴阳双补的中成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y/10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老中医常用的31个治疗脾胃病的药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