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补气容易上火,有更好的补气中药,祛火
秋天是养生的旺季,一方面是秋季本身易燥、易上火的特点要求养生,一方面是修补苦夏消耗、为冬藏做铺垫而要求养生,还有一方面是宣肺气、补肺虚、降肺逆、益肺阴而要求养生。秋季养生方式多种多样,如贴秋膘、登高望远、运动锻炼等,最常见的方式是中药材调理,药补和食补结合起来。 养生的根本,是补气。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机、保持健康活力的基础物质,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气虚,长期不重视会带来诸多问题,即“气虚生百病”,常见的有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 补气的首选药材,很多人会想到是“黄芪”。 黄芪是“补气之长”,应用极为广泛,有“十方八芪”的说法。道地药材位于山西,在甘肃、内蒙、陕西等地也有大量出产,所以黄芪又叫“北芪”。黄芪补气又快又灵,且可托疮生肌,固表卫外,排脓除痛,已成为名药,很多家庭都备有一些黄芪。 只要无端感到慵懒不想动,脑袋经常忘事和记不起来,近期感觉困乏无力且口淡心慌,每天总感觉睡不够睡不醒,甚至出现脏器下垂、脱垂等问题,一般用黄芪及配伍药材,就能较好解决问题。 不过,黄芪作为补气的老药、好药,在一些中医眼里不是首选,原因有四: 1、黄芪造假太多了,常见的是用种植黄芪代替野生黄芪,这已算是“良心商家”了,更多是用白香草木樨、紫花苜蓿、蓝芪棘豆等伪品冒充黄芪,或部分次品黄芪中掺入大量假黄芪。 2、黄芪低效的不少见,黄芪可泡水,常喝有利于补气,但有的人每天都泡黄芪水来喝,感觉没啥用,原因是所泡的黄芪是经过萃取的“药渣”,有效物质已抽走,哪怕喝几斤也不会有效果。 3、黄芪上火的情况比较多,主要是黄芪温燥,对于一些体内有热、阴虚的情况不适合,错用黄芪,会加重上火症状,多见于失眠、咽痛、便秘、手足心热、面红目赤等。 4、黄芪食用不对容易“拔肾根”,黄芪有生品、炮制、炙黄芪等区别,补肺、补脾、补肾用量各不相同,错用会“拔肾根”,症状多见于气喘,由喘而咳。 既然黄芪并不是补气最佳选择,是什么药材能担当重任?它就是中药补气里的“黑马”——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补气,功同黄芪,但副作用低于黄芪,适用人群广于黄芪,次品赝品更是少于黄芪。 如果说黄芪是“北芪”,五指毛桃就是“南芪”。 五指毛桃生长于南方,在岭南地区山区、丘陵地很常见,是南方中医补气的“秘方”,因叶子像张开的巴掌而得名,被称为“岭南人参”,其以根部入药,味甘,性平,微温,气味香,入肺、脾、肝、大肠经。 五指毛桃生用可炖汤,晒干炮制可入药,还可加工成药酒,其药性平和,不像黄芪升发气比较迅猛霸道,所以适用人群更广。 五指毛桃在中药里属于“晚辈”,记载于清代《生草药性备要》,它的突出本领有3个: 1、补肺益气,补脾益血,补肾益精,是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后起之秀”,脾肺虚弱、久咳多痰等症状用五指毛桃,能较快见效。 2、除湿化湿燥湿,岭南地区湿气重,五指毛桃是经过千挑万选、实战检验后脱颖而出的拔湿良药,通俗来说,它是通过畅通气机,把人体湿气蒸干,而且不会出现虚火上逆的问题。 3、中药材里的“百搭选手”,既可以炖汤,汤汁有鲜甜的奶香味,可与鸡、鸭、猪、羊、鸽等搭配,又可以与其它药材混搭,发挥良效,补五脏六腑,益全身气血。 五指毛桃本身是药,如果搭配得当,可解决这些难题: 五指毛桃配白术、桃仁、红花等,可健脾活血益气。 五指毛桃配柴胡、升麻、陈皮等,可强肌肉补一身之气。 五指毛桃配玄参、桔梗、乌梅等,可治疗咽炎。 五指毛桃配枸杞、党参,可增强免疫力,适用于老年体虚者。 五指毛桃配菊花、麦冬,可止咳化痰,补肺益气。 五指毛桃配金银花、大枣,清热下火,滋润皮肤。 五指毛桃配茯苓、莲子、薏米,行气祛湿消肿。 特别是气虚、体弱且伴有湿气重、肠胃不好的人,用五指毛桃,见效很快。 不过,如果是平和体质,无湿邪无上火的人,不宜吃五指毛桃,会打破平衡状态,孕妇幼童、有严重胃病、有慢出血倾向和过敏体质的人也不宜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y/11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芪的非常规养生,提气升阳,调糖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