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的特点湿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的隐袭性、症状的重浊性、气机的易阻性、病性的兼夹性、病位的广泛性、病程的迁延性等六个方面。

1、发病的隐袭性

湿邪为患,正如《刘纯医学全集·玉机微义》所言:“伤人于冥冥之中”,《张氏医通》曰:“湿气蒸熏,人都不觉”。因其发病缓,症状较轻,无风寒之凛冽,无火热之炎暄,初起不易被患者注意,一旦引起重视,则病时已久,病变较深,或波及他脏,就诊时又因他脏病证障人眼目,故易被忽视。

2、症状的重浊性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所说:“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所以湿邪为患,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症。再之,湿性秽浊,因此又常把面色晦滞,带下腥臭,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或混浊,苔腻苔垢,作为诊断湿病的重要依据。

3、气机的易阻性

湿性黏腻,为质阴有形之邪,已阻气机,《医源·切脉源流论》曰:“柔而遏者为湿邪”,“遏字足以赅之”。湿病因气机受阻,清阳之气不能畅达,故临床多见有胸闷脘痞、腹胀胁痛等中焦痞满,气机阻滞之症。如《时病论·秋伤于湿大意》所说:“因湿致病者,固属不少,如肿满黄疸淋浊等证”。

4、湿病的兼夹性

吴鞠通以其切身体会,发出“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之感叹。湿病之兼症除影响他脏所出现的症状外,还有兼寒、兼热、兼暑、兼风、兼气郁、兼痰饮、兼食滞等之不同。又由于湿病的性质在寒热、虚实方面,存在着错杂、转化和真假等复杂的关系,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且临证时,确有些患者,所述之症状支离琐碎,不够典型,令人难以判断,故必须详为审视,认真推敲,方能悉其端倪。

5、病位的广泛性

湿性弥漫,无处不到,故湿邪致病,内而脏腑,上、中、下三焦,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筋脉均可侵犯。《证治准绳·杂病·伤湿》曰:“土兼四气,寒热温凉,升降沉浮,备在其中。脾胃者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是故阳盛则木胜,合为风湿;至阳盛则水胜,合为湿热;阴盛则金胜,合为燥湿;至阴盛则水胜,合为阴湿。为兼四气,故淫泆上、下、中、外,无处不到。”湿病的病位较广,涉及的脏腑组织亦多。

6、病程的迁延性

湿性黏腻,胶着难去,不像热邪清之可除,风邪散之可去,寒邪温之可消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上不能也无法采取快速疗法,汗仅能微汗,下只可缓攻,补只可清补,其湿邪胶着,常喻为“如油入面”。故湿邪为患,一般病程迁延,症状缠绵,传变较缓。医家临证,不可操之过急,诚如《湿温时疫治疗法》所言:“若病家急于求成,医家急于建功,每见速死有之,而病之能痊,一无反复者,则百不见一二也。医家病家切宜慎重。”此言之确切,非临证有所体会而不知。湿病的因中医认识疾病病因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所表现得临床症状与体征,加以辨别分析归纳,推求其致病的原因,中医称之为“辨证求因”,亦即“审证求因”。

中医很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学中的地位。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平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指人体内在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气,指外来的各种致病因素。人体正气的盛衰与人体体质禀赋、精神状态、心理因素、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营养、劳动锻炼等方面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愈后方面起主导作用,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规律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只有人体正在虚弱,不足抵抗外邪时,邪气才能乘虚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

在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中医始终从“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体是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出发,把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结合起来,并把各种外来致病因素与内在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候联系进行分析研究,探求病因。以这种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观察来探求和认识病因是中医病因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湿病的病因,常见的有外感湿邪和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湿气致病。《丹溪心法·中湿》中说:“湿之为病,有自外入者,有自内出者,必审其方土之病源。东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必从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脚气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通渗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湿面潼酪,或饮酒后寒气怫郁,湿不能越,作腹皮胀疼,甚则水臌胀满,或通身浮肿,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内而出者也,辨其元气多少,而通利其二便,则其根在内也。”正确地认识中医湿病的发生原因和条件,有助于了解湿病的本质,从而指导临床对湿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湿病的范围

湿病是涉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六因条辨·伤湿辨》曰:“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也”。因此,湿病范围就涉及了内、外、妇、儿、眼科、疮疡皮科等。由于湿性多兼他邪,且又能衍化出风湿、暑湿、痰湿、湿热、寒湿等不同疾病。我所指的就是以上述为主的湿病。

概言之,湿病及与湿有关的病证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各科之中,如外湿所致的风湿感冒、湿温、暑湿、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湿疮、湿疹、湿癣等。内湿所致的头部疾病,如眩晕、头痛、失眠、多寐等;胸部的咳嗽、哮喘、肺痈、胸痹、心悸、胁痛等;腹部的胃脘痛、腹痛、湿阻、泄泻、痢疾、黄疸、呃逆、呕吐、鼓胀、癃闭、淋证等。妇科可导致带下、阴痒、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儿科最常见的鹅口疮、厌食、水痘、解颅、惊风等。而这些疾病同样可见于西医的内、外、妇、儿、皮科、五官科各科和人体的各个系统,只是病名不同而已。常见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纤维组织炎、流行性出血热、肠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闹供血不足、鼻窦炎、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胰腺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肠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良性和恶性肿瘤、妇科带下,月经不调、不孕症、小儿遗尿、小儿消化不良及湿疹、皮炎等多种疾病的湿性证候阶段。

湿病的临床表现

湿邪可侵犯人体表里、上下及各脏腑,因此,湿病常见表现有:湿凝为痰,液聚成饮,溢于肌肤而致水肿、湿疹;湿困脾胃而致脘痞腹胀,恶心欲吐,纳呆神疲;饮留肠间,则肠鸣辘辘;湿滞筋脉关节,而致着痹肿痛;湿热肌表,则头身困重,肢体痠楚,啬啬恶寒不舒;湿挟风邪上犯,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而眩晕呕恶;湿阻下焦,致腰膝困重,小便不利,足趾浮肿,妇女带下;湿滞大肠,致大便秘结或便下粘滞不爽;湿与寒合,上可痹阻胸阳,心悸气短,隐痛阵作;影响气机之升降,脘腹胀痛,泄泻便溏;下可致肾着,湿冷腰痛,甚则出现脾肾阳虚等证候。其常见的舌象、脉象为:苔薄白腻、粘腻、黄厚腻,脉濡、细、缓、滑。但亦有湿中于内,或中于下而现沉细、沉涩脉者。

湿阻湿为自然界正常气候之一,有滋润万物,令其繁华等作用。是人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然湿气太过,则成为湿邪,对人体有害,易使人精神倦怠,胃纳呆滞,风湿病迭起。前人对此早有认识。据近代医学气象研究表明,湿气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最近美国五个州对从事11种工业生产的名雇员进行调查,空气中相对湿度提高80%时,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事故就增加1/3。……美国霍普金斯医疗中心测试显示,严重的潮湿会产生头晕、胃痛、痉挛、复视及视力模糊等症状(见年5月24日健康报)。充分说明中医学有关湿病论述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表现为云雾雨露冰雪外侵而发,内湿由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而成。

湿为阴寒之邪,与水异名而同类。散则为湿,聚则为水,积而成饮,凝而成痰。因其流动性强,随气血运行无处不到,内至脏腑、骨骼、脑髓;外而皮肤、肌肉、筋脉、四肢百骸。因之,其发病范围甚广,种类繁多。这里仅将常见的湿阻病作一举隅性介绍: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但湿为土令,寄旺于四时,临证中其它季节亦常见到。清·叶天士根据江南水乡,沟渠纵横,暑期过长,热迫湿蒸,人处其中,易患湿病的特点,明确提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的观点。后人亦多以北方干燥,刚劲多风,湿邪不甚,而予以忽视。余通过多年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湿病不仅南方独有,北方亦不少见。只是感邪途径少异,受侵脏腑不同而已。

为了深化湿病的认识,余曾指导研究生于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对常见湿病之一湿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以全身困重倦怠,胸闷脘痞,腹胀纳呆,口粘苔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调查结果表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餐次、餐时无规律,进餐过快,嗜食肥甘、生冷等),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占已知发病因素的1/2强。有这种不良习惯的人群患病率22.57%;而饮食有节者,人群患病率仅6.42%,二者相比,有非常显著之差异(p<0.01)。居处潮湿,性格急躁,忧郁,过嗜茶酒,冷饮等,都与湿阻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别与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这些情况充分说明,随着人们居处环境、工作条件极大地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抵御外邪能力增强,外湿致病较为减少。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地改变,过饮茶酒、冷饮、恣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之人日长;冰箱、冰柜、空调的普遍应用,恣食生冷,以妄为常者随处可见。致使脾胃受损,中阳困遏,水湿停聚之证有增无减,内湿病明显增多。这也是湿病在当今社会发病学上的一大特点。

湿阻起病一般缓慢,正如《刘纯医学全集·玉机微义》所言:“伤人于暝暝之中”。因其湿性粘腻,不易速除,所以病程亦较长。

湿阻的主要症状是全身乏力,四肢酸重,胸腹闷胀,饮食无味,甚至不思饮食,口中粘腻,口臭,口干不欲饮,口吐浊唾粘涎,大便粘滞不爽或大便溏薄。

1.湿浊中阻

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呆食少,吐白痰涎沫,大便粘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

治则:芳香化浊,行气燥湿和中。

处方:藿香、佩兰、炒苍术、厚朴、大腹皮子、茯苓、清半夏、陈皮。

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蔻仁;呃逆、呕吐者,加刀豆、旋复花;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带下清稀者,加炒芥穗、炒薏米;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去肌表经络之湿。

2.湿热蕴结

(1)湿重于热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粘而苦,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浊,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祛湿清热,行气调中。

处方:藿梗、半夏、草蔻仁、黄连、厚朴、杏仁、滑石、通草。

(2)热重于湿

症状:脘腹胀满,心中烦热,胸膈不适,口干苦而粘,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午后身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辛开苦降

处方:茵陈、黄连、栀子、半夏、炒枳实、黄芩、连翘。

3.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质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干姜、草蔻仁、苍术、陈皮、广木香、云苓、泽泻。

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羌活。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台乌药、醋香附、当归。

4.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太子参、茯苓、苍术、半夏、陈皮、砂仁、扁豆、藿香、生姜。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加黄芪、炒枳实、升麻,头晕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葛根,有食滞者,加焦三仙、香橼皮。

1.辨湿阻,要善抓主症。

湿为土气,兼杂证多,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因势利导,使湿邪内蕴的其它症状渐次明朗。湿性重浊粘腻,易阻气机,故湿阻以气机阻滞为主要表现,进一步查其面色、舌苔、脉象,诊断基本可以确立。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寒热虚实则明辨无误。

2.治湿阻,理气为先

湿阻治疗首当舒畅气机,应着眼于肺、脾二脏。余在详为辨证的基础上,无论苦温燥湿,清热祛湿,益气键脾,均在方中佐入一二味宣降肺气,化浊醒脾之品。以起到宣肺气、醒脾运,畅三焦,有利于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之目的。

3.处方遣药,轻灵活泼

所谓轻灵。即药量不宜过大,药味不可过多过杂,量大药杂则味厚气雄,难以运化,脾胃不伤于病而伤于药。所谓活泼,即药物的性味应芳香流动,不可壅滞、滋腻。且轻灵之药入肺,芳香流动之品多能化浊醒脾,于祛湿化浊之法中,寓有调畅气机之意。肺气畅,脾胃健,则湿邪可去。

4.湿浊中阻,脾胃同调

脾胃以膜相连,脏腑经脉互为表里,脾运胃纳互相依赖,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一方受损,必影响它方。湿浊中阻虽有偏重,但应兼治,如化脾湿必佐以开胃,祛胃湿多佐以运脾,使其相得益彰,亦寓有“先安其未受邪之地”之意。

5、善后调理,注意饮食

湿阻患者,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忌食油腻辛辣寒凉,甘甜壅滞之物,应做到饮食有节,饥饱适度。在药疗的同时,可配以食疗。如脾虚湿困者,服黄芪薏米粥;湿困脾土者,以苍术、白术煮粥,早晚佐餐等,证之临床,却有良效。

1.禁过用寒凉,滋腻。湿为阴邪,“非阳不化,气滞则难消”。若过用苦寒,则戕伐阳气,致湿邪更盛,郁遏难化。若过用滋腻,则反助其湿,阻滞气机,成胶着难解之势。

2.忌苦寒攻下。误投苦寒攻下之品,必损脾阳,使脾气不能化湿反而下陷,形成滑脱不止之证。湿热蕴结,并非绝对禁下,当以行气导滞,清热化浊,缓缓下之。如宣清导浊汤,枳实导滞丸等。或在方中佐入枳实、槟榔,或大黄1~2克后下,使胃肠通畅,邪有出路,其愈期自速,但苦寒峻攻之品在所当禁。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首选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y/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