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经方医学,我们国内在新中国后,多讲究“辨证论治”(包括教科书),并认为“辨证论治”就是仲圣《伤寒杂病论》所肇启和开创;当然,这里“证”的内涵主要指“证机”而言。在当下的经方医学界,在一些学者和医者的观念中,这个“证”则主要是指患者特定的(外部)病理状态和反应而言,并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方证对应”学术。由于当下经方学术体系较多,故每一个注重于经方医学的学者和医者,都要确定自己遵循的经方学术体系,否则于临床莫衷一是,必影响诊治的精准和效果。我自己确立并遵循的是“方机对应”的学术思想,就是经方运用一定要依据病机证机和方机,病、证、机、方一定要统一起来,灵动而精准运用经方,这样才能高水平传承和发展经方医学,更能发挥经方的临床优势和效果。

我个人认为,临床运用经方,最可靠最本质的依据,就是这个“机”——病机和证机。当然,于经方医学,病机和证机略有区别,相对来说,病机比较核心,病证覆盖面较广;证机比较精细,所涵之证较为单一。如少阳病的病机就是邪正搏郁于少阳之位,枢机不利,气机不畅;而少阳病中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等又有各自系统而具体的证机。但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以分。因此,下面我谈到的“病机”,其实就是二者的合称。另外,我所讲的病机,是大病机观念,就是落实到个体患者身上,从病因、病体、病位、病性到病势以及这些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病理、形成病证的系统化过程。

关于“方机对应”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运用,我在《经典经方本如此》这本书中,从各个角度结合病案谈了不少,现在我还在各个场合各个平台谈,也觉得有必要继续谈下去。

今天,我的课题主要谈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论证仲景的病机观,明确其方证对应的本质就是“方机对应”;第二个就是如何把“方机对应”学术灵动并精准有效地落实到临床中去。

一、仲景是讲病机证机而据机施方遣药的

仲景本人是讲方证还是方机?纵览《伤寒杂病论》,会发现大部分证、方条文言简意赅,没有具体而详尽的病机证机之阐述,从表面来看,更多的条文好似就是“方证对应”的关系,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才现“证”和“方”、“症”和“药”之间的枢纽就是“机”——病机和证机。这主要从四个方面反映和体现出来。

1、仲景的病机观,首先体现于他直接或侧面论述病机证机的经文或条文。

这些经文和条文,其实就是仲景对病机观念之示范,仲景阐述生理和病机的一些术语,如“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正气、不和、搏、结、逆、厥、热越、克贼、水气、痰饮、结胸、怫郁、瘀热、除中、戴阳等以及腠理、藏府、三焦、血室、膈气、胃气、脾络以及营卫气血精津液等,其源头正是从这些经文或条文中来的。

说到仲景对病机的直接陈述,成篇而系统者,当首推《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此篇中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可以说是这一篇、整部《金匮要略》甚而是整部《伤寒杂病论》生理、病理直至诊治体系的“眼目”、衡量的标杆、最终的落点,也是仲景病机观建立的生理观基础,这句话就是“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元真通畅,其实就是中华传统生命哲学的最高境界“一气周流”的体现。在这篇经文中,仲景论述了人与自然、疾病和运气之间以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病因病机思想,更有通过四诊手段确定病证病机的诊断学术体系,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千般疢难(疾病),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便是仲景病因病机观的体现(当然,大家可以看出来,从系统病因学角度而言,仲景病因学,在这里尚缺如七情致病这一条);而涉及阴阳者,如“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这就是阴气衰竭、阳气浮越或亢旺的病机。本篇其余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详细读读。

谈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就是有些医者和学者有意无意地忽略忽视了这一篇经文,有者甚至不承认这出自仲景之手,原因是为了维护仲景“医方派”的“纯正血统”,割裂仲景学术和医经派尤其是《内经》的关系,否定仲景生理病理气化观的思想。而我个人认为,仲景是集医经和医方于一体而为辨病辨证辨机以施治的确立者,而非单单是医方派。我有一篇文章,叫“仲景之学,既纯又杂,既伟大又普通”,对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了论述,还是收在《经典经方本如此》这本书里,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参阅参阅,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谈仲景的病机观。即使丢开《金匮要略》这一篇经文不谈,就是穿插在《伤寒论》条文中而论述病机者,也相当的不少,我大概统计了一下,这样的条文大略有五六十条之多。其论述的形式,有者坦言直陈,有者“旁敲侧击”而侧面托出,有者“画龙点睛”点化而出。这些病机之论,就像“龙隐云中”所露的“一鳞半爪”,但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这些“一鳞半爪”而勾勒出“全龙”之貌——每一“方证”系统而完整的病理机转。

下面,我们就略略列举几条,来体会仲景的病机观思想。

首先就是16条中的十二字诊治原则,大家应该耳熟能详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观其脉证”之“证”其实是症候的代称;“知犯何逆”者,明明就是找出疾病的症结所在,做到见病知源,也就是明了病机的来龙去脉;而“随证治之”的“证”就是“证机”的代称了(这里如果把两个“证”理解为一样的意义,那就没有“知犯何逆”在中间存在的必要,直接就是“观其脉证,随证治之”了)。那么,这十二字说通俗了就是,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候,找到病理机转的来龙去脉,再根据这个病机而施以最合适的治法,也就是随机而治也。有人说,这十二字是仲景对“辨证论治”思想最高度而精准的概括,故称“十二字方针”;有人说,这十二字代表着《伤寒论》最核心的精神。我本人认同这样的看法;当然,这个“证”也是“证机”的代称,辨证论治者,亦辨机论治也。

谈到这里,大家可以想到《素问·至真要大论》里关于“辨机论治”的一段话:“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五行更胜也。其实指五行的相克规律),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我认为,这段经文代表了《内经》“辨机论治”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

如果把仲景的“十二字方针”和“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论连贯起来,再和《内经》这段经文一对比,发现仲景对《内经》思想就是活脱脱的继承,难道仲景之学和《内经》没有关系吗?仲景“十二字方针”跟在“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之后,虽因坏病而设,但分明是借此而对“辨机论治观”或者“方机对应观”明确的宣示。

再看一条。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条“小柴胡汤主之”之前全是病机陈述,把外感引发少阳病的系统病机和盘托出了,用通俗话说就是:如果人体气血虚弱,卫外不力,腠理疏松,则外邪乘虚而入,与人体正气搏结于胁下少阳之位;少阳之位半在表半在里,为内外之枢,邪正分争于少阳之枢,邪胜则邪闭而寒,正胜则正突而热,故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少阳枢机经气不利,则胸胁苦满或胁下痞硬;少阳疏泄功能失常,木气抑郁,则神情默默;肝胆相照,脾胃相连。邪入少阳,其气不达,木气郁亢,克害中土,纳运受损,则不欲饮食;胃气不降,则生呕逆;脾络不和,而生腹痛。高与下,指部位而言,邪结胸胁,故云“邪高”;腹痛于下,故云“痛下”。尤在泾说:“邪高谓病所从来处,痛下谓病所结处”——仲景之直陈其机,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一一展现出来,何其详备。只要对小柴胡汤方有所理解者,一看就是其对机之证。

这里还有两点有必要和大家切磋。一是关于“休作有时”的问题。少阳病之休作有时,指的是寒后而热、热后复寒,二者发作和停止,比较定时,比较有规律;但有的医者和学者把不属于少阳病的一切“休作有时”的症候,皆视为小柴胡汤证,皆用小柴胡汤治疗,这就有点脱离个体病情、脱离具体病机而不管不顾、生搬硬套了。二是关于“邪正相搏”的问题。从这条经文中可以看出,仲景分析病机,注重邪正两方面对立的动态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统一结果——“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多么生动而精准精炼。但我们对症候的发生,有时候较多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安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y/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