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廷贤治疗杂病的经验
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人,生活于明代嘉靖元年至万历四十七年(公元-年),是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出身为世医家庭,其父龚信,号西园,精通医术,医院供职,龚廷贤早年习举子业,但屡试不第,转而随其父学医,潜心研究,著书立说,除继承家学外,还经常访贤寻师,与名家共同研究医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开拓眼界,名声大震,龚氏行医六十多年,足迹遍及河南、黄河流域,由于他医术高明,很快就“声名烨烨播京师”,(烨,音夜,指光辉灿烂的意思),医院吏目。尤其是龚氏治愈了明藩王鲁王妃的臌胀重症,鲁王称之为“国手”,并赐扁额一块,题字“医林状元”,足以表明其高超的医术。 龚氏一生著述很多,有《寿世保元》,《万病回春》,《种杏仙方》,《云林神彀》,《济世全书》,《小儿推拿秘旨》,《鲁府禁方》,《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等等。此外,还续编了其父龚信的著作《古今医鉴》。其中,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流传较广的著作有《寿世保元》与《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10卷,是其晚年之作,卷1论述有关诊断治疗的基本知识,卷2至卷10,分别列述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内外妇儿各科,除常规辨证沦治外,还收集了单方、杂治、急救、灸疗等多种方法,很有临床应用价值。全书共选方千佘首,在各门之后,还列有治疗医案以为印证,其论述不繁不略,精辟实用,因此被后世医家所推崇,广为流传,据目前资料统计,现存版本达64种之多,可见一斑。 《万病回春》8卷,卷1编述基础理论性问题及药物、形体、脏腑、经络等,卷2至卷8列述病证、余种,亦十分适用于临床,流传亦十分广泛,现存版本亦有40种之多。龚氏著作不仅流传;国内,而且还传播到海外,足见其影响之木。 其主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调理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龚氏对此十分重视,他说:“所以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 龚氏对气血从生理、病理、诊治诸方面加以阐发: 在生理方面,他说:“血为荣,荣行脉中,滋荣之义也。气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意也。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故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卫二气周流不息”。又说:“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脏,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脏”。这两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指:气血是人身之根本,长养经络百骸,滋养五脏六腑,而气血之形成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而气血的通调,又不离肝心肺肾四脏,即气血又与五脏密切相关。因此他最后总结说:“阴阳相贯,血荣气卫,常相流通,何病之有。” 在病理方面,他认为气血一有窒碍,则百病由此而生,他说:“气之为病,发为寒热,喜怒忧思,积痞疝瘕,上为头眩,中为胸膈,下为脐间动气,或喘促,或咳噫,聚则中满,逆则足寒”。而“血之为病,妄行则吐血,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其人亡;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营而挛急;挟热毒则为瘀而发黄;在小便为淋痛,在大便为肠风;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这一段话充分表明了气血病变的广泛性。 在诊治方面,龚氏十分注重凋治气血,然而在调治气血的主次方面,又强调“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他认为:“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广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所以,龚氏对气血之病,首先重视调理气机。认为“调气之剂以之调血而两得,调血之剂以调气则乖张”。故常用木香、官桂、细辛、厚朴、乌药、香附、三棱、莪术之类,他认为这类药“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 其次,在调治气血时,又要十分注意保护胃气,他说:“若以当归、地黄辈,治血则可;然其性缠滞,有亏胃气,胃气虚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善用药者,必以助胃药助之。”;养阴血之品,虽可补阴血,然易碍气机,使胃气呆滞,又反而影响气血化生,故龚氏十分重视保护胃气。因此在某些疾病发生时,龚氏十分重视分清本末,这里的“本”,即是胃气,正如他举例说:“呕吐痰涎,胃虚不食,以致发热者……宣先助胃止吐为本,其热自退。纵然不退,但得胃气正,旋与解热。又有伤寒大热,屡用寒凉疏转,其热不退,若与调和胃气,自然安愈。 第三,在调治气血时,龚氏还十分重视气血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心肝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肺肾与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他认为如果“止知血之出于心,而不知血之纳于肝,知气之出于肺,不知气之纳于肾,往往用药南辕北辙矣”。 总之,在调理气血方面,龚氏强调凋气为上,调血次之,注重保护胃气,如何治疗白癜风土方湖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1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 下一篇文章: 何谓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