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九月勿忘师恩倒计时

countdown

DAYS

.9.10第二节 清热祛湿剂(2)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

飞滑石十五两(15g) 淡黄芩十两(10g) 绵茵陈十一两(11g) 石菖蒲六两(6g)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各5g)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两(各4g)

滑石

利水,下利湿热

茵陈

利水,下利湿热

黄芩

清热解毒燥湿

石菖蒲

芳香化湿/td

藿香

白豆蔻

木通

增强滑石、茵陈的清热利湿

连翘

作用于上部,都能清热解毒,散结利咽喉

射干

薄荷

贝母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或为丸剂,每服9~12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颐咽肿痛,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泄泻淋浊,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本证由湿热疫毒,蕴于气分所致。湿热交蒸,蕴而化毒,充斥气分,以致发热口渴,肢酸倦怠;湿邪困阻,气机失畅,故胸闷腹胀;热毒上壅,则咽痛颐肿;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身目发黄;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淋浊,甚或泄泻;舌苔白腻或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亦为湿热稽留气分之征。是证病涉三焦,症状繁杂,但皆由湿热蕴毒而致,法当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苦寒芳化渗利同用,上解中化下利并行。

王世雄称本方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夏令暑湿季节尤为常用。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均有清热利湿之功,治疗湿温邪留气分之证。三仁汤以滑石为君,配伍“三仁”、通草、竹叶清利湿热,故重在化湿理气,兼以清热,适用于湿多热少之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甘露消毒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配伍连翘、射干、贝母散结消肿,故利湿化浊与清热解毒并重,适用于湿热疫毒充斥气分之证。

运用辨证要点

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黄,(这里一个是强调热,热较重,它是湿热并重的,而且它反映出湿热病邪,居中央,熏蒸四旁,以中焦为病变中心,上蒸下注,产生的范围很宽,所以身热、肢酸、咽痛、身黄等等)。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相同点

邪在气分,都属于感受湿热病邪,湿温病

区别

湿重于热热毒基本不明显,倒是有湿邪侵袭气分,从肌表上焦为主

湿热并重湿热熏蒸由里达外,从上到下,范围很广(相对较广)

治法

宣畅气机,三焦分消

上清热解毒,下清利湿热,中焦芳化湿邪药力是比较强的

连朴饮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制厚朴二钱(6g)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各3g) 香豉炒 焦栀各三钱(各9g) 芦根二两(60g)

黄连

清热燥湿,擅长用于中焦

厚朴

苦温燥湿,也有一点芳香化湿作用

菖蒲

增强黄连厚朴的化湿

半夏

燥湿,又和胃降逆

佐1

栀子

清热利水(利湿)

淡豆豉

开宣胸中气机郁滞

佐2

芦根

清热生津,和胃止呕

水煎服。

主治(病机)

湿热,湿热并重。病位拄要在中焦。湿热并重蕴伏在中焦引起的霍乱。这种霍乱,中医所说的霍乱就是痛泻交作。那就是湿热蕴伏在中焦之后,引起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这样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泄泻,这就形成霍乱。当然湿阻中焦为主,湿热阻滞中焦为主,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比如一定程度的引起下注,可以小便短赤。湿热之邪蕴伏在中焦,热扰心神可以心烦燥扰。因为它湿热并重。舌像脉像,舌苔黄腻,脉是滑数的。也使湿热的一种表现,一个征兆。

连朴饮以湿热蕴伏中焦,引起的气机升降失常,以呕吐泄泻为主症的,这个方历来是呕吐,治疗呕吐比较突出,相比,呕吐泄泻,治疗呕吐比较突出,用于泄泻它往往要进行加味。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湿热霍乱。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渴不欲多饮,心烦溺赤,泄泻,或霍乱吐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本证由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湿热中阻,气滞不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胸脘烦闷、恶心呕吐、大便泄泻;湿阻气滞,津不上承,则口渴而不欲多饮;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舌苔黄腻,脉濡数亦湿热内蕴之象。法当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苦辛合法,寒温并用,清化降利以和中。

本方为治疗湿热霍乱证之常用方。以呕吐泄泻,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脉濡数为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吐泻,烦闷,热扰心胸,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吐泻,这是最基本常用的主症,烦闷,热扰心胸,烦闷,黄连可以清心,栀子豉汤可以治疗心烦懊恼,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都是湿热下注,它全有湿热特点。这是它辨证要点,使用基本依据。

当归拈痛汤(又名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羌活半两(15g) 防风三钱(9g) 升麻一钱(3g) 葛根二钱(6g) 白术一钱(3g) 苍术三钱(9g) 当归身三钱(9g)人参二钱(6g) 甘草五钱(15g) 苦参酒浸,二钱(6g) 黄芩炒,一钱

(3g) 知母酒洗,三钱(9g) 茵陈酒炒,五钱(15g) 猪苓三钱(9g)泽泻三钱(9g)

羌活

发散风,散方祛邪,治骨节疼痛

茵陈

清热利湿

臣1

猪苓

增强茵陈的清热利水

泽泻

臣2

黄芩

苦寒,清热燥湿

苦参

苦寒,清热燥湿,利小便渗湿,治疗脚气生疮

臣3

防风

升散,常配伍羌活,增强祛风渗湿止痛

升麻

升散,有助于祛邪,清热解毒

葛根

解肌透邪

佐1

白朮

燥湿、健脾

苍朮

佐2

人参

益气

当归

养血

佐3

知母

帮助清热,滋阴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濡数。

本证由风湿热邪留滞经脉关节,气血失畅致。

辛散清利之中寓补气养血之法,表里同治,上下分消。

本方为治疗风湿热痹或湿热脚气之常用方。以肢节沉重肿痛,苔白腻微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和利湿清热相配,发散风湿治表,和清热利湿治内相结合。体现表里同治。苦燥渗利是祛湿,苦燥渗利和补气养血相结合,苦燥渗利这是方中力量较强,同时酌以补气养血,使它标本兼顾,能使它祛邪不伤正。这是当归拈痛汤里考虑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它配伍当中的两个很鲜明的特点。

临床运用辨证要点

肢节沉重疼痛,也就是说这个方也常用于痺症,外来风邪引发痺症,但是舌苔白腻微黄,也就是说风湿又化热,风湿热这个特点。

二妙散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

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黄柏炒 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原著本方无用量)

黄柏

清热燥湿,苦寒

苍朮

辛苦温,增强燥湿作用,同时健脾

药引子

姜汁

使整个方清热燥湿,同时舒畅气机(因姜汁辛散),也有一定的散水作用

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二药等分,研细末和匀,每次3~6g;或制成丸剂,每次6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主证分析

湿热下注证。

湿热下注可以导致很多方面的病变。我们这个主治里,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

·湿热痺证,由于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热痺证,多属于下部。脚、膝、踝关节这些方面红肿疼痛。筋骨疼痛。同时有湿热下注,形成红肿疼痛。

·痿证。湿热可以引起痿证。导致两脚痿软。包括一些中风后遗症,这些痿软当中也有这种湿热型的。

·妇科方面,可以造成湿热带下。带下黄稠,腥臭。

·皮肤科方面,可以形成下部的湿疹、湿疮。

这些病虽然说病种不同,但从病机来说,都以湿热下注为基础。所以它这个舌苔黄腻,反映了湿热的一些舌像上的共性。这是二妙散的主证病机分析。

清热燥湿。

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本方所治诸症皆由湿热注于下焦所致。湿热下注,浸淫经脉关节,则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脚气肿痛;湿热下注于带脉与前阴,则为带下臭秽;湿热浸淫下焦,郁滞肌肤,则患湿疮;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征。法当清热燥湿。

辨证要点

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都属于下部,湿热下注引起的一些最基本的临床表现。)

▼更多精彩推荐,请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性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