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榆军中医内科学09
点击上方蓝字 中医内科学是讲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内容的,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是五六十年代按照教学需要编辑的,此后各版教材,都是年二版教材的充实。 在教学计划中,《中基》、《中药》等是基础课,《中医内科学》课程只有杂病的内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加上《中医内科学》,是学习、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全部课程。 (四)散寒止痛法:主治寒凝中焦,胃脘暴痛。常用方:治寒痛方(师授)附子10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5克香附10克牵牛子10克五灵脂10克木香10克沉香5克蔻仁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焦查10克炒麦芽10克炒神曲10克酒大黄5克功效:温散寒邪,疏通气血主治:寒凝中焦,胃脘暴痛。即辨胃脘痛里的暴痛。(五)消食开胃法:主治食积纳差。常用方:加味保和汤(成方)陈皮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焦查10克炒麦芽10克神曲10克莱菔子10克鸡内金10克连翘6克黄连2克(或胡黄连)汤剂功效:消食开胃主治:主治食积纳差。胃脘症状不明显,食欲不振,舌上有胎,或胃病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而食欲不振者。(六)益气除痞法:常用方:加味补中益气汤(师授)黄芪20-30克红参(或党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6克(便溏者去之)甘草5克炙升麻5克炙柴胡5克木瓜10克醋白芍15克茯苓10克紫苏10克丁香5克功效:益气补中,理气平肝。主治:中虚气陷,胃脘痞满,按之软,食前痞甚,食多又作,平卧休息减轻,久立劳作加重,舌淡少苔或无苔,痞满甚时也兼疼痛,痞轻痛亦轻。哎气、肠鸣、泛酸、腹胀、便溏、便秘、头晕、畏寒等兼症也可出现。(七)建中缓急法:主治中焦虚寒之胃脘痛。常用方:加味黄芪建中汤党参10克黄芪20-30克肉桂6-10克当归6克醋白芍30-45克甘草10-15克饴糖(或蜂蜜)30克大枣五枚(与原方略有不同)功效:益气生血、温中缓急。主治:中焦虚寒、气血两虚之胃脘隐痛或拘急疼痛,其痛常因饥饿或受寒诱发,得食或揉按、热熨减轻。舌淡苔白,脉细弦。凡中焦虚寒型胃病无明显食积湿阻者,均以本方为基础。泛酸,去饴糖、大枣加乌贼骨、瓦椤子;便血加白及、三七;脘痞加紫苏、丁香;平时隐痛,剧痛发作时,加干姜、附子、元胡、白芷。 (八)补益心脾法:常用方:加味归脾汤党参1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元肉10克灸甘草5克茯苓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0克木香5克柴胡10克醋白芍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汤剂功效:益气生血,补脾养心主治:胃病兼见心神失养者。胃脘隐痛、纳差脘痞与疲乏、失眠、心悸并重,唇爪色淡,舌淡苔薄。(九)养阴柔肝法:常用方:一贯煎(成方)麦冬10克沙参10克生地10克枸杞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功效:养阴柔肝,理气止痛。主治:胃病肝阴虚者。胃脘灼痛连及胁下,口干口苦,舌红少苔或无苔。若气郁甚时,可暂加香附,青皮等疏肝之品,痞闷除则去之,痛甚可合芍药甘草汤,或加元胡,肝火盛胃脘嘈杂者,可合左金丸。(十)养阴益胃法:主治胃病胃阴虚者。常用方:养阴益胃汤(自拟)(沙参麦冬汤化裁)红参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石斛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紫苏10克木瓜10克白芍10—30克甘草5-10克功效:养阴益胃。主治:胃病严重阶段,胃阴不足,各种胃病症状兼有可能出现,症状多不严重而体质虚弱严重,形体消瘦,舌红无苔,光如镜面,脉细数。(应用此方,以舌象为观察疗效依据,待舌色渐淡,舌苔生出,方为有效。若服数十剂后,舌象毫无改变,预后多不佳。可谓有一分舌苔,即有一分生机)。(十一)利水除饮法:主治痰饮型胃病。常用方:五苓散(成方)桂枝10克生白术10-3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汤剂功效:利水除饮主治:胃病痰饮型。可见脘腹痞闷难忍,甚或腹部胀大或腹部、下肢浮肿,或病人短期内发胖、气短乏力。或时时恶心、频吐清水,或胃脘悸动,脘部满闷发冷,肠鸣漉漉。呕吐痰涎清水,合小半夏汤。阳虚加附子、肉桂。水多需要泻下者,加生槟榔、芒硝,得泻数次,腹胀脘痞缓解后,可间断使用。(十二)止痛方:胃病在疼痛明显时,可在辨证方中加入止痛方药,常用止痛方药如下:1、五香丸(古验方)由香附、炒牵牛子、五灵脂三药组成,入汤剂时各用十克。入丸散时香附、五灵脂等量,二丑减半,每日总量十至十五克。2、芍药甘草汤(成方)本方是缓急止痛的主方,常用量为醋白芍三十至四十五克,灸甘草十至十五克。胃脘痛具有下列特点者可用:一是舌上苔不厚腻,不论气虚、阴虚皆用;二是脘痛喜揉按,或有拘急感,或有空洞感。一般入汤剂。本方与五香丸皆擅止痛,一治虚痛,一治实痛,区别要点在于舌苔薄厚。(十三)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在临床症状消失,舌脉基本正常以后,治疗的任务是巩固已取得的疗效。目的:防止复发,增加食欲,强壮体质。常用方药如下:1、百补增力丸(成药)主要用于湿阻型和气滞型,连服一至三月,也可每隔两月,再服一月。本药虽以增补命名,主要作用在于健脾除湿,对脾湿易停湿者效佳。2、人参鸡金散(自拟)由红参、鸡内金、生山楂等量组成,研末,早晚各十克食前冲服。用于气虚为主,胃病症状虽除而纳差体弱者。对小儿厌食也有良效。(小儿可不用山楂,为了减少药量,便于喂服)3、加味补中益气汤:前已述,在症状消除后,可制成丸散久服。4、养胃阴膏:由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枸杞、玉竹、黄精、石斛、红参、陈皮、蜂蜜等药组成,熬膏久服,用于阴虚型胃病。5、金匮肾气丸、龟龄集、附子理中丸(成药)三药均用于中焦虚寒型及痰饮型。肾气丸温补肾阳,兼暖脾土,中寒脘痛兼便溏肢冷,有全身阳气不足之象者多用。附子理中丸多用于中寒胃脘暴痛痛止以后。龟龄集用于胃病患者脾肾阳虚,全身虚损明显者。附:董建华加味香苏饮:(成药名胃苏冲剂,组成略有不同)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功效:理气和胃通降主治:胃胀、胃痛用法:日一剂,水煎服槟榔四消丸:槟榔g酒大黄g炒牵牛子g猪牙皂(炒)50g醋香附g五灵脂(醋炒)g制水丸。(此为药典方,有成药可直接用)用于食湿积滞,脘腹痞痛,也可以用于胃病痰饮型,得泻可停药。 泄泻一、定义: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应注意的是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不完全相同。附:西医腹泻西医的腹泻,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范围较中医泄泻病范围广。1、急性腹泻(1)感染(2)中毒、(3)药物(4)其他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坏死性肠炎、食物过敏等。2、慢性腹泻(1)肠道感染性疾病---③肠结核;(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3)肿瘤;(4)小肠吸收不良;(5)肠动力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 (6)胃部和肝胆胰疾病; (7)全身疾病。急性腹泻中,(1)、(2),慢性腹泻中(1)、(2)(4)、(5)与中医泄泻病内容基本重合,其他疾病出现腹泻症状,可以在辨证论治指导下参考使用本课的中医疗法。----------------------------------------二、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1、具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临床特征。其中以粪质清稀为必备条件。2、常兼有脘腹不适,腹胀腹痛肠鸣,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3、起病或缓或急,常有反复发作史。可因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诱发或加重。4、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5、需除外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鉴别诊断:1、痢疾两者均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其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 文章及音视频内容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投稿邮箱:gtcminfo .中医白癜风知名医院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4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史上最全中草药图谱,带图带功效,让你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古代名医之钱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