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城旧闻南吴旧话录作者李延昰
有听说过甲亢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18902.html 明末清初,李延昰身处战乱之际,曾经参加过南明抗清,失败之后出家佑圣宫,悟道参禅,精研岐黄,一直以明代遗民自居。放浪形骸,居无定所,凛然侠骨,不求闻达,李延昰仗剑江湖,以书为伴,终老临泉,犹如野鹤仙踪,就像神仙中人。李延昰幼承家学,转益多师,医道真传于名医李中梓,琴艺师从于大家韩石耕,儒学求学于名士徐孚远,这都是当时一派泰斗的人物,故而李延昰多闻博识,天文、地理、音律、兵法无不精通。 据史料记载,李延昰名彦贞,字我生,亦字辰山,号漫庵,松江府华亭县人。生平嗜书,藏书数千卷,临终将藏书及所著《崇祯甲申录》、《南吴旧话录》等赠予名士朱彝尊。医学著作有《脉诀汇辨》、《医学口诀》、《痘疹全书》、《补撰药品化义》四部刊行。相传,李延昰医术精妙,沉痼之疾、疑难杂症,很多医家以为不治之症,经李延昰诊治后,往往有奇效,再者李延昰医德卓著,有请治病者,无论远近必往诊治,故而名满天下,为世称道。 存大志寒窗苦读 李延昰本来生于书香官宦之家,然而明末政治风云变幻,其父李中立曾任大理评事,但没有实授官职,家境贫困,李中立为养家糊口,不得已专攻雕刻,后成为一位很有才华的雕刻匠。李中立学问丰富,走南闯北,见识深远,在江苏常熟作生计时,因病结识了祖籍江西南昌的名医喻昌。喻昌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并称为清初三大医家。李父就有心让李延昰学医,李延昰七岁开始上学,农忙时辍学务农,闲时上学读书,专心致志、勤奋刻苦。数年间,半农半读,已尽读圣贤之书,并且杂取百家,尤其是喜欢《脉经》、《神农本草》等书。 李延昰见书如饥似渴,寒窗苦读,但由于家庭贫困,战火不断,温饱尚且难保,何况求师学医呢?于是李父虽然心有所想,但并没有将这种心思讲给名医喻昌听。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李延昰已经十五岁,不得不投笔学习雕刻,以求补贴家用。但是,有不理解的人嘲笑他说:“小刻匠,你成天累死累活,东学一点西看一点有什么用呢?” 李延昰微笑说:“学识,总是积沙成丘,滴水成河,学一点是一点,我可不希望一蹴而就,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延昰在学艺期间,用功刻苦、博览群书。古人云:“用功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他的知识就在这点点滴滴的时间中日积月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崇祯末年,酷暑时节,李延昰得了痢疾,上吐下泻,高烧不止,痛得脸色发白,用了几个偏方都不见效,精神萎靡不振,五天之后,已经气息奄奄,性命堪忧。这时,李父才不得已去请了名医喻昌,喻昌一看大吃一惊,问道:“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找我!”于是立即用滋阴扶正、清热解毒之药,一剂服下,烧退痛止,腹泻好转。后经三次用药,便已完全康复,第四天就能出去干活了。 喻昌是济世救人的名医,见李家清贫困苦,于是分文不收免了他们的诊金,李延昰之前就曾听父亲说,喻先生有“妙手回春”的本领,今天亲身经历,果然名不虚传。于是,对喻先生敬慕不已,渴望自己也能有一身悬壶济世的本领。虽然,由于家境贫寒,只得“望洋兴叹”,但是从此以后,就不再看闲书了,专心攻读医书,希望自己也能像喻先生那样治病救人。 就在这年的八月十五,李延昰买了些礼品,来到喻先生府上,一是感谢他的救命大恩,二来想请教一些书中不懂的问题。喻昌见他的医学已小有基础,再加上古文功底深厚,所以就答应收他为徒,并“尽知者以授之”。为了让李延昰白天不耽误做工,不因学习而增加家庭负担,喻先生同意他夜读。于是,李延昰白天努力做工以求生计,晚上刻苦读书以增学问。 爱学问转益多师 生活辗转漂泊,李延昰也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干活,因此这次跟随喻先生学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延昰的学问,主要还是靠自读,遇到弄不明白的地方,就随时请教各地老师。如到苏州,他就去拜张玉路为师,有了喻昌的推荐,再加上李延昰的“敏而好学”,各地名医也都乐意教他。 三年之内,拜了四位老师,把喻昌向他推荐的十六部书,不但全部学通,而且还能做到熟记,尤其对《金匮》四百条二百零五首方证,更是背得滚瓜烂熟。他学了五年手艺,读了五年医术,当他医术学到相当程度时,才放弃雕刻手艺,到各地拜师访友,以便集诸家之长,来充实自己。 早年,李延昰曾经师事徐孚远,学习儒术。后来,行医自给,走遍大江南北,便有机会结识天下奇士,从而学得一身才艺。李延昰除了以医道扬名之外,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琴艺名家,其老师就是著名的琴师韩石耕。李延昰与韩石耕,年龄相近性情相投,都以明朝遗民自居,两人惺惺相惜,韩石耕将琴技传于李延昰。 据《琴艺录》记载,李延昰精于琴,擅长《霹雳引》,此曲即是韩石耕所传。相传韩石耕,往来于吴越间,以琴技名闻江左,他最擅长的就是《霹雳引》,人们形容他演奏这首琴曲,可以“直使山云怒飞,海水起立”,可以想见此曲的气魄。韩石耕死时,年仅四十三岁,将琴艺传于李延昰等五人,后来五人都有琴名。 相传,他死后有一个名叫能忍的福建僧人,不远千里前来求琴,知道老师已经亡故,大哭而去。可以想见,韩石耕的琴艺,如何技惊四座。李延昰得韩石耕真传,将琴技传给江某,江某传之于倪耀增。倪耀增字凤超,号云根,自从江某学琴后,琴技大进,结琴社,会琴友,开创松江琴社之先例。《松江府志》记载,“非知己不得闻”,可见李延昰的琴艺多么了得。 李延昰行医,擅长把脉,并“星霜十易”,“厘剔成编”,自著《脉诀汇辨》,其脉学的老师,就是他的叔父李中梓。李中梓是一代医家圣手,医德高妙,据李延昰《脉诀汇辨自序》中记载,李中梓才高德硕,因为明末社会动乱,不得已而成良医。虽然,桃李满天下,然而却恐怕子弟未得真传,如赵括“纸上谈兵”,因此誓不传之子弟,李延昰也仅得遗稿而已。 李延昰尽得李中梓著述,又结合缪慕台遗稿,与周梅屋的《独得编》,朝夕研究,穷追其理,汇集七十余种脉学著作之经典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个人体会,阐发了李中梓未尽之意。并将《李中梓医案》收录于《脉诀汇辨》,可以说得其叔父真传,并有所发展。后来,李延昰与当时名医张卿子、卢子由、陆丽京等过从甚密,或探讨诗文,或研究医术,学问更加精湛。 记实事旧话南吴 李延昰四处行医,足迹遍天下,将生平见闻写成《南吴旧话录》一书,记载松江籍官员、士子、儒生的言行典故,以有德或风雅为入选标准,志趣恬淡、用力精深,反映了当时松江一带士大夫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资料。此书,由其子李汉徵注释,《南吴旧话录》记载,李汉徵早年已通六经左史,取《旧话录》私相引释,阐发幽微,动关名教。 然而,李汉徵英年早逝,让李延昰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之前李延昰几次婚娶,生子九人全都夭亡。李汉徵死后,李延昰又请钱云耜帮助补释,在各本书前,李延昰并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都是为了纪念爱子李汉徵,用情之深令人感动。当年,钱云耜曾叹李汉徵曰:“此子襟期学问当为一世之宝也,不独君家阶庭物也。” 万历十七年水漫松江,市井行舟、鱼鳖入户,徐阶此时已经告归松江,早膳不涉腥味,晚饭更加寡淡,正值灾荒,让家人再减其一。钱云耜问年幼的李汉徵为何将这件事录入,李汉徵答道:“遇灾荒之年,而减膳食,惟徐少师能挽回天地所不及,以见朝廷之恩,使凶荒之惨转为阳春,因此而存录。”钱云耜大为赞赏,不敢以童子视之,不久李汉徵夭折。《南吴旧话录》中有关董传性的记载尤为感人,董传性是松江府华亭人,任光州通判时遇上了大旱,他竟然光着脚前去龙神庙,跪在如火骄阳下向天祈祷。下属以老天晴雨无常,非人力所能改变,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等理由相劝,董传性回答说:“我岂不知此理,但百姓正在遭难,上天的惩罚应由地方父母官承担,若不下雨,他就长跪不起。” 如火烤、似蒸笼的龙神庙前,董传性跪了几昼夜,不知是感动上天,还是天气有变,几日后甘霖普降,解除了那里的旱情。老百姓得救了,然而董传性却因为长跪,而“两膝臃肿,色如朽铁”,很快就去世了。不难想象,其他官员在暗中如何讥讽他愚蠢迂腐,可是光州一带好几个县的百姓,都传唱着一首民谣纪念他: 官死百姓生,官生百姓死,朝廷设官为百姓,百姓难生官爱死。骂詈诸官哭董公,试问官生何以死。 书中除宣扬教化之外,还记载了松江地区发生的奇闻趣事,如陈子龙、夏完淳、徐孚远、柳如是等,在书中都有记载,其中有一段关于冯时可的故事颇为有趣:明代隆庆年间,进士冯时可养着一只鹦鹉,丫鬟们拍冯时可小妾的马屁,便教鹦鹉喊她“夫人”,小妾听了心花怒放,从此把这只鹦鹉当成宝贝,精心喂养。冯时可知道此事后,十分不安,因为,明代的法律明文规定,妻妾错位要判刑坐牢。 冯时可遂训练鹦鹉改口,改称小妾为“姨娘”,或“如夫人”之类,小妾耿耿于怀,恼羞成怒,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把鹦鹉挂在庭院里,看着它活活冻死,才算解了心头之恨。鹦鹉喊小妾“夫人”本是假话,小妾听了却芳心大悦;喊她“姨娘”乃是真话,她听了却怒不可遏。冯时可心生感慨,引用鲍照的诗道:“直如弦,死道边。人故如是,鸟亦难免!”李延昰借此感叹忠言逆耳、言官难做,至今尚有警醒意义。 修大德千金散尽 李延昰医道精深,二十年间,浪迹江湖,治病救人,在《脉诀汇辨》中,记载了他的一段医案:闽中有个秀才,名叫张仲辉,酷爱喝酒、兼食瓜果,一天忽然腹泻不止,从半夜到天明,泻了二十多次,大夫先给他利渗利小便之药,无效,又给他健脾药,泻得更加厉害。正好李延昰云游至此,望闻问切之后知是浮脉,是受了风邪。《黄帝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必使患者出汗,方能治愈。 于是,给他开了一张有麻黄、升麻、葛根、甘草、生姜等有发汗作用的药方。先前看过此病的大夫嘲笑说:“这书呆子,好奇行险,麻黄是发汗重剂,连伤寒病也不敢轻易使用。这种腹泻小病,却用此虎狼之药,无异于用药杀人!”张仲辉也感到有些为难,犹疑不知可否,不肯服用李延昰的药,可是病情越来越重,不得不服下此药,以为听天由命。没想到,服下之后,大汗淋漓,没过多久,腹泻就好了。 李延昰嗜书如命,治病救人所得酬金,往往到西湖书估舟中买书,不论作者、不拘门类,后来藏书多达三十柜,环绕卧榻都是书籍。而与李延昰交游的人,因为大多在楼下客厅会面,所以不知其藏书之富。李延昰交游很广,凡是有客来访,不论疏密贵贱,都欢颜相接,闲暇时候就在庭前对弈,或者驾轻舟,游于峰泖之间。与客人饮酒,必定拿出美酒佳酿,所以大家也不知道李延昰与谁亲疏。 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朱彝尊去探望李延昰,当时李延昰已经病体沉疴,已觉大限,看到朱彝尊前来,挣扎着披衣起坐,出所著《南吴旧话录》及所撰诗文《放鹇亭集》,且命弟子将藏书两千五百卷,打包送给朱彝尊,其余的则散给他人。平常玩好之物,如一瓢、一笠、一琴、一砚则分送给朋友。两日后,李延昰病逝,遗嘱弟子按照佛教浮图法,焚化尸骨,盛尸于龛,葬于塔内。朱彝尊亲自为其撰写塔铭,简练而完备地概括了他的一生,铭曰: 君讳彦贞,厥字我生,后更延昰,爰遁于野,改字辰山,亦曰寒村,被道士服,栖琳观之侧,泛泛松舟,而沂而游。疾者熏灌,或以解散。有花有苗,有甲有条,步栏兮逍遥。有经有子,有文有史,摇笔兮伸纸。有肴有腒,有蔌有鱼,留客兮康娱。嗟君之窀穸兮,忽自逃于释兮。嗟君之去故都兮,委恒幹于东湖兮。或疑羽流,或谓僧伽,视我铭辞,其高士邪! 乔进礼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5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学一味中药白芷
- 下一篇文章: 老中医透露民间土方根治白发,你只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