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温气上受,有顺传逆传,顺传入阳明,逆传入心包(叶天士“逆传心包”)。

12、抓独少阳时,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可以知道是否逆传,一是对于风湿热、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可使用清暑益气汤、葛根芩连汤等处方,二是对肾小球肾炎,可使用越婢汤等方治疗。这些疾病,都是由于咽部的细菌或是病毒感染入血,导致了风湿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从西医去理解,知道这段话的意思了,但总感觉哪里没有懂,这用的是阳明经的药?治的是少阴经的病?这是顺传还是逆传啊?师兄师姐们,吴老师在哪门课程还有提到过这个问题吗?望指点一二,谢谢!……额!……那啥!……老师后面好像把“逆传心包”打了个问号!然后他说,上述问题,”是不是逆传少阴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我就不去多想了,脑子不够。打红字的地方,都是脑子不够的地方,先标着,万一什么时候,它就够了呢,嘻嘻!)

13、咽部是邪气潜伏之所,西医遇到这种情况,会考虑切除扁桃体。我们通过独取少阳,既治外面的太阳,又治里面的阳明;既可治顺传阳明,又可逆传“心包”。

14、咽喉肿痛不只见于少阳病,《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指少阴,一阳指少阳。《伤寒论·少阴病篇》有很多论述咽喉与少阴病的关系。经络方面,手少阴心之脉“从心系,上挟咽”;足少阴肾之脉“循咽喉”。

15、病传少阴,从哪里传?——从咽喉!

16、三阴经的枢机在哪里呢?在少阴。辨阴阳后,手足不温的,在少阴厥阴,因为太阴病“手足自温”。然后……参照本章知识点第6条,“渴”、“冷”。

17、太湖经典医案:如果一位胃病患者怕凉,不能吃冷东西,手足是温的,病属(太阴),用(理中丸)就可以了;如果手足不温,加(附子),用(附子理中丸)从(少阴)去治;吃了附子理中丸,还不见效,摸他的脉弦细,再加(丁香、沉香)走厥阴的药,可用(丁附理中丸)。简单而言,太阴病用(理中丸),少阴病用(附子理中丸),厥阴病用(丁附理中丸),也可以加吴茱萸、川椒之类的厥阴药物。

18、辨证用方药之辨主证定方:证有三种:主证、兼证和杂证。六经为病各有主证,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寒化热化。

太阳病在经有伤寒麻黄汤证、中风桂枝汤证、温病麻杏石甘汤证;在腑有蓄水五苓散证、蓄血桃核承气汤证。

少阳病在经有四逆散证,在腑有黄芩汤证,经腑同病有小柴胡汤证。

阳明病在经有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在腑有承气汤证。

太阴病寒化有理中丸证,热化有麦门冬汤证。太阴虚劳小建中汤。

少阴病寒化有四逆汤证,热化有黄连阿胶汤证,夹饮有猪苓汤证、真武汤证。

厥阴病寒化有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热化有白头翁汤证。厥阴寒热错杂证有乌梅丸、温经汤、麻黄升麻汤等。

19、太阳伤寒,脉紧,无汗,用麻黄汤

中药药理

西药药理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碱、次麻黄碱、伪麻黄碱,拟肾上腺素作用可兴奋交感神经,类似西药康泰克。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

甘草

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甘草酸、甘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西医加5mg强的松缓解感冒症状。

杏仁

祛痰止咳,平喘,润肠

止咳片

20、太阳中风,脉缓,有汗,桂枝汤主之,是否有汗,摸手心可知,桂枝能够提高心率,治疗心动过缓。需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还要盖棉被以发汗,可见桂枝本身发汗的作用不强,仅仅是扩张皮肤血管,辅助麻黄发汗。

21、辩证用方药之辨兼证用药:兼证是在主证的前提下,依附于主证存在的证候,兼证与经络的脏腑配属、经络的循行和经络的标本中气密切相关,治疗方法是以本经的主证主方进行加减化裁,如桂枝汤证,出现“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舒,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属太阳经经气循行不利。

22、辩证用方药之辨杂证用药:杂证是因体质不同,使疾病出现虚实夹杂、新老交叉的复杂变化。例如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发生了太阳中风,选方通常是桂枝汤+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汤芍药配甘草有强力的利胆作用,能够增强小柴胡汤的利胆作用。所以柴胡桂枝汤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的外感,效果显著。再如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痰饮之人,新感引动伏饮,小青龙汤证,都是疾病有杂证,受旧疾和体质影响。

23、三阳传变、三阴递进:三阴病是在太阴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少阴病,在少阴病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成厥阴病,太阴甘草干姜汤——少阴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厥阴四逆汤加川椒(乌梅丸架构,寒热错杂)。三阳病传变,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太阳如果完全传入少阳,则太阳证罢;少阳如果完全传入阳明,则少阳证罢,当然也有合病的情况,如太阳阳明合病等,但是与三阴的累加递进仍是不同。

24、六经为病欲解时:三阴经在夜间,三阳经在白天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

少阴病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大约凌晨1点——7点

25、个人理解:既然六经病的“欲解时”为六经的“主时”,那么当各经病证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机体最容易借助自然界和自身的阳气而驱邪外出,从而使病可能得以解于此时。临床上,六经病证在其“欲解时”会欲解或由于正气奋起抗邪而显得病情反而加重(如阳明腑实之日晡潮热),但总体来说,都是病情发生规律性变化的时刻,对指导疾病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6、看几个加重的,1、太阴欲解时,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太阴为病,时腹自痛,消化道溃疡的疼痛多发于这个时间段;2、如果腰痛患者,每晚睡到后半夜就疼痛难忍、难以入睡,用厥阴病的乌梅丸就有效;失眠、入睡困难的,从少阴经去治,用黄连阿胶汤等处方;早醒的患者,从厥阴经去治。(好像也可能是少阳,厥阴-少阳有重叠。)

27、六经欲解时也体现三阳传变,三阴递进的规律。

(聚类法完)

一路健康APP

扫码下载医生版

收看中医视频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