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西洋参当人参,否则不补益反伤身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有用中药材调理身体的习惯,用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参”,如人参、西洋参等。 我们知道参是中医名贵药材,但西洋参和人参虽同为补虚良药,从药效、适用人群来看,却大有不同。 今天就告诉大家此“参”彼“参”有何区别,又该如何正确挑选。 1 人参补虚第一参 在各类中药材中,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四大仙草之首”,足以见得其滋补功效要远超一般的中药材。 人参的分类 人参分为野山参和园参,前者是自然生长的,药力强,适合严重心血管疾病、术后极度虚弱、垂危病人; 后者是人工种植,目前市面上售卖的多是这种,又因加工方法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园参洗净晒干或烘干而成。药性平和,补气为主,适合阴虚火旺体质,如有舌质偏红、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者。 园参经沸水浸烫后,在糖水中浸泡,之后晒干而成。功同生晒参,但作用较弱。 园参蒸熟,晒干或烘干制成。药性偏温热,长于振奋阳气,适合阳虚体质者,如有面色白、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或小腹冷痛、苔白滑舌者。 人参的配伍方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1.补五脏——补气 心、肝、脾、肺、肾,人参皆补。具体可看下图: 补中益气丸 含有人参的补中益气丸能补脾。 柴胡、升麻、当归、陈皮、炒白术、炙甘草、人参、黄芪。 黄芪可以补气固表止汗;人参大补元气;柴胡和陈皮舒肝解郁;当归补血养血;升麻升提中气;炒白术健脾和胃,整个组方对于脾虚下陷的人有升阳、举陷、健脾、和胃的作用。 具体用量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调节,因而要遵从医生的建议。 2.除邪气——增强免疫力 从中医的角度,邪气是万病之源,而人参可扶正祛邪;按现代医学研究,人参可以提高人体抗应激的能力。 像部分肿瘤病人、手术大病之后的人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慢性胃肠病等属于虚损的慢性病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试试下面这个方子。 益气固卫方 人参5克、黄芪10克、甘草6克,煮水喝。 针对阳虚人群,健脾益气、固护正气。 3.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调精神 从现代药理上来说,人参对神经有抑制和兴奋的双向作用。可用于失眠、健忘、惊悸等心神不安之症,也对惊恐骇怕而心慌或心动不安的病症有缓解效果。 缓解失眠方 生晒参10克、熟地10克,煮水喝。连续服用两三天就能慢慢睡好了。睡眠好转后,可以逐渐减少药量,让身体适应。 4.明目、开心益智——健脑 上了年纪的人,发现有轻度脑萎缩、轻度痴呆症的,早用人参等配伍调理可以延缓病症。 2 西洋参补气不上火 西洋参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因此原称花旗参、洋参。 人参和西洋参均有补气生津的作用,但有温寒之别——人参性味甘,偏温热,益气助火;西洋参性味苦,偏寒凉,清补降火。相对来说,夏季更适宜用西洋参代茶饮,而冬季更适宜用人参代茶饮。 另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西洋参因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以此代之。”也就是说西洋参的适用人群更广泛,尤其适合气阴两虚有热的病人,也就是表现为心慌气短、眩晕乏力口干;或顽固性盗汗;或运动过度或体力劳动过度,疲惫不堪而无法恢复正常者,用西洋参加以配伍,有很好的疗效。 西洋参的服用方法 每天用量为2~4克,最好在含服前,先将西洋参片在锅中蒸软后再服用,比较好咀嚼。 每日取2~5克西洋参片放入瓷碗中,加适量水浸泡3~5小时,碗口加盖,隔水蒸炖20~30分钟,早饭前半小时服用。 西洋参粉、三七粉、丹参粉等量混合均匀,每天服用混合粉末1~3克,对具有或是潜在的“三高”人群及心血管症状人群具有保健作用。 西洋参也可以与其它中药材相配,能有不同效果。 1护心饮 组成:西洋参、三七参、丹参。 西洋参补气,三七参活血,丹参既能养血又能活血,这三味药组合在一起就能养心、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具体克数,请咨询医生。 2补肾饮 组成:生地黄15克,滋补肾阴;枸杞子20克,补肾阴肾阳;西洋参10克,益气养阴;菊花5克,清肝明目。煮水代茶饮即可。 适合三高人群,偶尔有些头晕、眼睛干涩、身体乏力时调理使用。 3滋阴提神方 组成:西洋参5克,益气养阴;山药片10克,健脾补肾;茯苓10克,健脾祛湿;乌梅10克、葡萄籽10克,促进食欲,振奋阳气;枸杞子10克,滋阴。 经常出现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的人可以试试这款药膳,其还有一定的抗衰老、调理睡眠的效果。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西洋参与人参切记不可滥用,“非虚勿补”,服用之前最好询问一下医生的意见,尤其是在疾病发作期的,以免适得其反。 另外,在服用这些补气药物时,忌喝茶、吃萝卜,以免影响效果。 重要提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cl/10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六经辨证与六经方剂口诀心法
- 下一篇文章: 咽喉肿痛的艾灸调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