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因方论集要middot暑證
郑华国 http://m.39.net/disease/a_5387140.html 暑證 靜而得之者,為陰暑;動而得之者,為陽暑。陰暑宜溫補;陽暑宜清熱。喜食瓜果者,脾胃寒而吐利作;勞苦烈日者,真陰傷而渴汗生。蓋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值此陽氣外泄之時,其氣必虛耳。 五物香薷飲 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憒等證。 香薷、茯苓、扁豆炒、厚朴薑汁炒、甘草炙。 香薷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越陽氣,以散皮膚之蒸熱。厚朴辛溫,除濕散滿,以解心腹之凝結。茯苓、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濕,降濁而升清。甘草和中健脾。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麻黃,氣虛者尤不可服。 益元散 治中暑,表裏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 滑石飛六兩、生甘草一兩、辰砂飛淨三錢。 滑石氣輕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瀉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故能袪暑住瀉,止煩渴而利小便也。加甘草者,補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加辰砂者,以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也。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義也。 藿香正氣散 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吐瀉,痞滿,嘔逆,及四時不正之氣等證。 藿香、砂仁、厚朴、茯苓、紫蘇、陳皮、白芷、半夏、桔梗、甘草炙,加薑棗煎。 吳鶴皋曰:「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裏,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藿香芬芳利氣之品主之。蘇、芷、陳、砂、桔、朴皆氣勝者也,故足正不正之氣。苓、夏、甘草則甘平之品,所以培養中氣者矣。若病在太陽,與此湯全無相干。傷寒脈沉發熱與元氣本虛之人並夾陰發熱者宜戒,又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耳。」 人參飲子 治暑月衄血。 人參、黃芪、麥冬、當歸、白芍炒、五味子、炙甘草。 內經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故時當暑月,則肺金受剋,令人乏氣之時也。理宜清金益氣,清金故用麥冬、五味,益氣故用參、芪、甘草。白芍之酸,所以收其陰。當歸之辛,所以養其血。此亦虛火可補之劑也。 漿水散 治夏月暴瀉,亡陽,汗多,腹冷,氣少脈微。 桂枝、乾薑、熟附子、半夏、良薑、炙甘草,土漿二盞,煎。 土漿水功專去暑濕解渴熱,故以名方。君以桂枝、乾薑、附子,迎三焦之陽,內返中焦。臣以炙甘草、土漿水,奠安陰氣,俾微陽有所歸附。仍佐以半夏通經,良薑通絡,為之交通上下,旋轉陰陽,庶陽氣有運行不息之機,而使元神可復。 白虎湯 治表有熱,裏有邪,宜用此以解內外之熱,及一切中暑煩熱,熱結,斑黃,狂躁,大渴等證。 石膏杵碎綿裹、知母、甘草炙、粳米。 白虎湯治陽明經表裏俱熱,與調胃承氣湯為對峙。調胃承氣導陽明腑中熱邪,白虎泄陽明經中熱邪。石膏泄陽。知母滋陰。梗米緩陽明之陽。甘草緩陽明之陰。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其疾趨於下,另設煎法,以米熟湯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粳米、甘草載之於上,逗遛陽明,成清化之功。名曰白虎湯,虎為金獸,以明石膏、知母之辛寒,肅清肺金,則陽明之熱自解,實則瀉子之理也。 清暑益氣湯 長夏濕熱蒸人,四肢因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主之。 人參、黃芪炙、甘草炙、白朮土炒、蒼朮、神麴炒、青皮、升麻、乾葛、麥冬、五味子、當歸、黃柏、澤瀉、陳皮。 清暑益氣湯,東垣治脾胃虛衰所生受病之方也。夏月襲涼飲冷,內傷脾胃,抑遏真陽而外傷暑濕,上焦心肺先受之,亟宜益氣,不令汗泄以亡津液。人參、黃芪、炙草之甘,補元氣,退虛熱。麥冬之寒,滋水源,清肺熱。五味之酸,瀉肝火,收肺氣。白朮、澤瀉上下分消其濕熱。廣皮、青皮理脾氣而遠肝邪。升麻、葛根、蒼朮助辛甘之味,引清氣以行陽道,俾清氣出於脾,右遷上行,以和陰陽。濕勝則食不消,用炒神麴以消痞滿。熱勝則水涸,用黃柏補水虛,以滋化源。 吳鶴皋曰:「暑令行於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此方兼而治之。酷暑則表氣易泄,兼濕則中氣不固,黃芪所以實表,白朮、神麴、甘草所以調中。大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麥冬所以補肺、斂肺、清肺,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衰,故以黃柏、澤瀉滋其化源。津液亡則口渴,故以當歸、乾葛生其胃液。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朮之用,為兼長夏濕也。」 程郊情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氣,以暑傷氣也。益氣不獨金能敵火,凡氣之上騰而為津為液者,回下即腎中之水。水氣足,火淫自卻也。」 十味香薷飲 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 香薷、人參、黃芪炙、白朮土炒、茯苓、陳皮、厚朴薑汁炒、扁豆炒、木瓜、甘草炙。 即五物香薷飲,加參、芪者,所以補肺益氣,加白朮、陳皮者,所以助脾調中。木瓜酸溫,利濕收脫,能於土中瀉木,平肝而和脾。此外感而兼內傷之症,故用香薷清暑解表,而以諸藥專調中宮也。然勞倦內傷必用清暑益氣,內熱大渴必用人參白虎,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反濟以內熱矣。 理陰煎 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及婦人經遲血滯等證。 當歸、熟地、甘草炙、肉桂、乾薑。 歸、地填少陰之精,為補營血之品。乾薑固陽以配陰。炙甘和中以煖陰。加肉桂大能陰中補陽,有雲騰化雨之妙也。 大順散 治避暑廣廈,食生冷,襲涼風,抑遏陽氣,而為吐瀉者。 甘草三兩,乾薑、杏仁去皮尖、肉桂各四兩。每服二三錢。 祖仲景大青龍湯以肉桂易桂枝而變為裏法,病由暑濕傷脾,故先將甘草同白砂炒微黃,白砂即河砂,次入生乾薑同炒,令薑裂,辛甘化陽以快脾欲,再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聲為度,去白砂利肺氣,以安吐逆。白砂本草主治絞腸痧,痛用之拌炒以燥脾濕,複以肉桂合為散,俾芳香入陰,升發陽氣,以交中焦,去脾之濕,濕去而陽氣得升,三焦之氣皆順矣。 抑扶煎 治氣冷陰寒,暴傷生冷,致成瀉痢脹痛嘔惡等證。 豬苓、澤瀉、陳皮、厚朴、烏藥、吳萸、黑薑、甘草炙。 陳、朴燥脾去濕。豬、澤分消水邪。烏藥、甘草和中快胃。黑薑、吳萸暖中溫寒。 輔陽飲(黃錦芳製) 治外冒陰暑,內滯不消,口渴喜熱而不喜冷,大汗如雨,止在上半一身。 茯苓、半夏、杏仁、熟附子、生薑、砂仁。 茯苓、半夏通陽。杏仁能利肺氣。砂仁可和中焦。附子挽回失散之元陽,并可收斂營液。生薑辛以宣其陰凝。此元氣不振,邪乘其腠理不密而襲之也。 白虎加人參湯 治赤斑,口渴,煩渴,暑熱脈虛。 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人參。米熟湯成煎。 陽明熱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參者何也?石膏辛寒僅能散表熱,知母甘苦僅能降裏熱,甘草、粳米僅能載藥留於中焦,若胃經熱久傷氣,氣虛不能生津者,必須人參養正回津,而後白虎湯乃能清化除燥。 针知博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cl/10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药必背心诀自学必备也必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