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不转可能被理论撑着了
文│六月丹田转 阅读提示 本文语句直白,道理却很抽象,如果你能领悟,学什么拳、找什么老师、看什么理论等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撰写本文历时一个月,修改不下30遍,虽力求言简意赅,一看就懂,无奈老六学识浅薄,想做到深入浅出着实力不从心,如果你看一遍没明白,那就再看一遍吧…… 有不少初学拳的朋友会询问老六:学太极拳看什么书,学习什么理论? 每当此时,老六就会语塞,这个问题,真的不太好回答。 太极拳有多少理论?没人统计过。要是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都召集到一起开个会,人民大会堂肯定坐不下。 这么多理论,哪个该看?哪个不该看?哪个是给初学者看?哪个是给高手看?没有人告诉我们,有人说,分那么细干嘛!只要看了,就有收获,真是这样吗?老六不敢苟同。 理由呢? (一) 先聊聊太极(非太极拳),理理思路。 太极是宇宙万物抽象的表达,这个大家族是这样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出八个单卦,八卦两两组合形成六十四个重卦。(见下图) 如果把六十四卦再两两组合呢,会得到个卦象。 问题来了:为什么八卦爱好者都研究8单卦和64重卦,卦却无人问津呢? 我们再来看数字8,太极拳有八门劲法,中国有八大菜系,中医讲八纲辩证,方向有四面八方,唐宋有八大家、八个大仙凑一条船过海……八在中国文化里无处不在。 还有数字72,孔子门下有72贤人,孙悟空有72变,中国象棋棋盘有72格(楚河汉界算8格),一年有72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这是“气候”一词的来历)。 8、64、72,这些数字有什么关联?有什么意义?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8+64=72 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只研究72个卦象,没人去理会卦呢?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古圣先贤绝对不会偷懒! 老六揣测:之所以不研究卦,是因为72卦已经足以代表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虽然卦象越多越精确全面,但普适性越来越差,除了使工作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外,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孔门72贤已经代表了思想智慧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孙悟空72般变化暗示着万事万物的演变跳不出72个大类 中国象棋72格(国际象棋是64格)足以模拟杀伐征战的环境 72候完全可以涵盖大自然的气象万千 …… (二) 《物演通论》作者王东岳谈到这样一种现象: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丰度越高,总质量越大,衍存时间越长,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稳定度越差。 比如,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再看太阳系。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然后,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盖了一层。 古生物学已经能够证明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级的物种,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比如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已经存在了38亿年,独霸地球长达二十亿年之久,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的物种,地表土壤的形成都与这些不起眼的菌类作用有关。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大约出现在2亿多年以前,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只有1亿多年。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后面是哺乳动物,它们存在到现在只不过万年——万年,而在人类出现以前,99%的哺乳动物已经灭绝了。 其实,王东岳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越原始越简单的东西,活得越长! 为什么呢? 按老六的理解,事物衍生代数越多,结构越复杂,对其依存的客观环境的要求也就会越高,适应性越差,也就越容易消亡! 我们的祖先早已用太极八卦讲清了这个道理! (三) 太极拳呢?既然72个卦象已经能表达事物本质,那么,真正有用的太极拳理论从理论上来说超不过80条。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太极拳是披着武术外衣的古老东方智慧,而高级智慧注定只是少数人大脑开窍的产物,太极拳诞生短短数百年,忽然诞生数以万计的大师和靠谱的理论,根本就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民谚有云:家传一页纸,世传万卷书。到现在为止,太极拳的门派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派也是一个明证。 第二,八卦已经揭示了太极拳理论的分蘖演变规律,越往下,分得越细,个性越强,普适性越差,对于练拳指导意义大打折扣。 这个怎么理解? 我们推演一下太极拳理论的演变过程:阴阳理论适用于所有人,但是阴阳的概念过于笼统,直接用于指导练拳会令许多人晕菜。 于是阴阳赶紧结婚,生出两个儿子:练功理论和搏击理论。 再往下,搏击理论又生出两个儿子:技法训练理论和实战理论。 实战理论又生出八个儿子(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这时,一个擅长捋法的高手横空出世,总结并升华了捋法理论。后来,这部理论被另一个天才看到,遗憾的是,这位高人是左撇子,但左归左,一点都不影响他成为大师,左捋成为他的绝招而且所向无敌。大师年迈,写书是必须的,于是在著作中将左捋捧上云宵,由此,后人深信左捋才是太极最厉害的招法。(图示如下)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右撇子”,盲目模仿学习,却始终达不到大师的境界。 当然,这只是老六编的一个极端的故事,但类似的情况绝非个别。 关于普适性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中药方:中医药方有主方(核心方)之说,如清代名医张锡纯治疗大气下陷的名方“升陷汤”由五味药组成:生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和升麻。但是大气下陷又有不同的类型,所以对症下药:兼气分郁结、经络湮淤者用生黄芪、知母、当归身、桂枝尖、柴胡、乳香不去油和没药不去油;对大气下陷又吐血者,可在升陷汤的基础上,加龙骨、牡蛎以收敛之。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方适用于所有的大气下陷,但可能没有“对症方”效果好。可是,如果没有把握或判断失误,用针对吐血的药方去治疗气分郁结,不但无效,反而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如唱歌:按唱法分类,歌曲大致可分为通俗、美声和民族三大类,最早诞生的是哪一类呢? 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这便是最原始的歌曲。 最原始的歌曲肯定是适合大众的通俗唱法,因为大家都有沟通的需要,美声和民族只适合于特殊嗓音条件的人,直到现在,通俗歌曲依然是传播面最广、大众喜闻乐见的,美声和民族始终是小众唱法。 (四) 太极拳理论,论资排辈的话,按老六的理解,是这个样子的——嗯,实在不好描述,就拿大树来打个比方吧:阴阳是它的根,几部经典理论是它的主干,其他理论是枝条、树叶和花朵。大概有多少呢?前面已经说过,真正有用的为前四代(两仪为第一代,四象为第二代,八卦为第三代,六十四卦为第四代),总数不超过80,第五代以后的理论,基本可以归到无用的范围。 如今的太极拳理论树是什么样呢? 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这是为什么? 现在正是春游季节,大家都喜欢出门赏花,没人说出门赏树——就是有人真喜欢,也不敢说出来。叶和花摇曳多姿,色彩斑斓,非常符合我们审美的需要。树干干枯瘪皱,大家不喜欢也很正常。 于是,第五代叶、花虽然无用,但也开始大量滋生。 但是,由根吸收养分,经树干树枝输送孕育叶子和花朵——这个过程还是太慢了,不能满足我们对大树繁荣的期待,我们需要更多叶子和花朵,多多益善! 有需求就有市场,聪明的“理论家”横空出世,速成的办法有的是,直接造出叶子、花朵不就行了?于是,太极拳理论树被粘上了成千上万假叶假花。 当然,造叶造花者目的各异:有人是名气的需要,有的是为博人眼球,有的是为了刷在感,还有的纯属没事灌水,有些人是无心,更有人是好心办坏事。 繁荣是繁荣了,但假叶假花却把几十片(朵)真正有用的叶子和花朵掩藏了。 所以,初学太极拳者想看理论就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如何从成千上万假叶假花中寻找到几十片真叶真花。 第二,从这几十片真叶真花中选出适合于自己阶段的叶和花。 怎么选呢?没人指导,事实上也没法指导。 不懂行的人选择的标准就看是不是对自己胃口。 树干树枝有根的供养,粗壮结实,即使经历风霜雨雪,依然能挺立不倒,逐渐成为经典。而假叶假花很快枯萎落地,被在树下期盼已久的理论爱好者拾到:“这个叶子好,正是我喜欢的浅绿,嗯,收了!那朵花好,我喜欢数字5,它刚是5瓣,不错!”——统统塞进肚子里,不吃个肠满肚圆誓不罢休。 练拳不能吃太饱,把这么多叶和花塞进肚子,还怎么炼丹田? 事实上,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辨真假! 老六还是那个观点:太极拳师承口授,根本就没有什么入门的理论和教材。初学拳者,不要研究理论,听老师的,把动作练规范就好。 如果非得要找个理论心里才踏实,老六建议,就研究一下由阴阳派生出的松和紧吧,知松知紧,很快就入门了(如果自己可以找到相关理论,那老六恭喜你!如果找不到,可以参考一下老六的另两篇文章《阴阳是个孙悟空》和《太极练功秘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cl/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师考试在即,210味中药名释义送给你
- 下一篇文章: 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