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凡能疏解肌表、促进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成为解表药。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证者。 (2)表邪郁闭致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疮疡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他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通过发汗以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解表药物分两类,辛温辛凉当区别 辛温解表发汗强,风寒外感应用广 辛凉解表散肌热,利咽透疹解毒热 发散风寒药(辛温):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百里香、白云花根、胡荽、牡荆叶、地椒、黄荆子、羊耳菊、罗勒。发散风热药(辛凉):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浮萍、木贼、淡豆豉、蔓荆子、鹅不食草、怪柳、虎耳草、一枝黄花、桃叶、桉叶、大头陈、落新妇、牛至、九头狮子草、火绒草、香青兰、水蜈蚣、天青地白、风轮菜。 麻黄:始载于《本经》。自从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本品的作用以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配干姜、细辛、半夏,名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桂枝:桂枝与麻黄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甘苦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肿;桂枝辛甘温煦,主要功能是温通经脉,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故治风寒表证之恶寒无汗,常与麻黄配伍,以增强它的发汗作用;而治风寒表证之自汗恶风则不用麻黄,多配芍药同用,以调和营卫,发表散寒。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紫苏:紫苏既能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又能行气宽中,解郁止呕,解鱼蟹毒,故对风寒表证而兼见胸闷呕吐症状的,使用本品,很是相宜;或无表证而有气滞不畅症状的,也可用以宣通。如配藿香、陈皮则解表和中;配半夏、厚朴则解郁宽胸;配荆芥、防风功效散寒息风,治初起的风湿;配法夏、芦根、生姜功效祛寒行气,治伤寒胸闷烦呕;配荆芥、前胡、杏仁、百部、紫菀功效温肺止咳,治感冒咳嗽;配藿香、香薷功效清暑和胃,治伤暑。紫苏辛温、芳香,可用做膳食调味,开胃,治病。特别对妊娠呕吐有特效,既能安胎,又能止呕。荆芥: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羌活、防风可治风寒表证;配金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证;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配白芷、蔓荆子,治风寒头痛。紫苏与荆芥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强,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中多用荆芥。 防风:顾名思义,是具有祛风止痛作用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壅盛之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以祛风解表,至于荆、防两药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功效好。与白芷配合止内在的头痛;与黄芪、白术配合名玉屏风有保护外邪侵犯之效;与羌活、威灵仙、血藤、牛膝配合可疗全身的风痹。 羌活: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如果用作解表药时,应将它的发汗与祛风止痛两种功效密切联系起来,即在临床上用于风寒表证时,必须兼有头痛或骨节酸痛等症,才考虑使用。至于用治风湿痹痛,不论有无表证,都可使用。根据临床经验,本品解毒的功效很好,疮疡热毒初起,可加入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以清热、解毒、消肿。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患者胃纳情况,掌握适当剂量。 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力量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证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之形寒肢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证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 藁本:辛温升散,善达头之巅顶,有止痛作用,故适用于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应用。对于风寒湿邪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羌活、苍术等配伍应用。 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冷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宜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以祛暑解表时必须具有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宜范围了。 生姜:具有和胃止呕效能,故在外感药中皆用。生姜3片、大枣3枚配煎,效能更好;生姜皮配四皮名五皮饮,能扶脾利水消肿;生姜配桂枝、白芍、甘草、大枣、饴糖,名小建中汤,能温中止痛;生姜配半夏,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生用散表,煨黑能祛寒止血。 葱白:具有散表发汗作用,故外感初起用之。配豆豉,名葱豉汤,治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危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乳痈初起用鲜葱白g,煎一沸捣碎成泥,肿处连敷2次,肿退热消而愈。 怪柳:又名西河柳,始载于《开元本草》,仅说性味甘咸温,并未说明它有透疹作用;明清以后本草书中多说性味甘平或甘咸平,并说能治“痧疹热毒”,可见它的药性是偏于凉性的。 薄荷:辛、凉,入肺、肝经。薄荷为疏散风热要药,有发汗作用,主要用于风热表证之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薄荷利咽喉作用显著,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薄荷还能助麻疹透发,又有祛风止痒作用,用于风热外束肌表,麻疹不透,以及风疹、皮肤瘙痒等症。此外,本品还具有疏肝解郁之功,用于肝气郁滞所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 牛蒡子:辛苦而凉,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外感风热或头发麻疹时,须与薄荷等发散药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喉咙红肿、痄腮肿痛、疮疡肿毒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但牛蒡子长于清热解毒,薄荷则长于解表发汗。由于它性凉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蝉蜕:甘、凉,入肺、肝经。有散风热、利咽喉、退目翳、定惊痫的功效。蝉蜕有疏散风热作用,用于风热表证常配合薄荷、牛蒡子等同用。对风疹瘙痒也有祛风止痒的功能,可配合荆芥、防风、白蒺藜等同用。蝉蜕透发而有清热作用,因其主要为疏风热,故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者居多,常与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热盛疹出不畅,又可配紫草、连翘等应用。蝉蜕所治咽喉肿痛一般以外感风热所引起者为宜,因其有疏风热、利咽喉作用,多与薄荷、牛蒡子、连翘、桔梗、甘草配合应用。蝉蜕对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蝉蜕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而定惊解痉。对破伤风出现四肢抽搐,可配全蝎等同用;对小儿惊风等症,可配钩藤、僵蚕等同用。 桑叶: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热袭肺之咳嗽痰稠或燥热伤肺之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菊花: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配合同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葛根:甘润性平而偏凉,有升散、退热、生津的功效。凡邪郁肌表,身热不退,不论口渴不渴,有汗无汗,都可应用。据报道,本品近年来适用于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项背强痛及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有一定效果。本品生用称粉葛根,简称葛根,用于解表、透疹、生津;炒用称煨葛根,用于止泻。 柴胡:具有轻清升散,又能疏泄的特点。既能透表退热、疏肝解郁,又可用于升举阳气。因此,它在临床上是一味既可用于实证,又可用于虚症的药物。由于配伍不同而可发挥它各种不同的功效,如:配葛根、羌活,则能发汗解表;配黄芩、青蒿,则透表泄热;配常山、草果,则截疟退热;配香附、郁金,则疏肝解郁;配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等,则升举阳气。但阴亏津少及肝阳上亢者不宜应用。 升麻: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似,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注:用作本人回顾复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摘自:《本草歌诀》第4版曾立坤曾海莲曾继山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fb/10585.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学一味中草药石菖蒲彩图
- 下一篇文章: 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