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惊蛰是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度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陶渊明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鸟,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就是“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春食清淡护肝   惊蛰一到天气回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春季养生的重点在与护肝健脾,清淡的饮食能起到护肝健脾的作用。仲春时节北方地区气温还是偏低,早晚温差大,入口的最好都是温热的食物。可以吃些有助生发的蔬菜,如豆芽、韭菜、香椿等当季新鲜蔬菜。我们在生发的春季中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提升,起床后用冷/温水交替洗漱可以让人更加精神。在午间时分睡会午觉,也是避免的“春困”的办法。早春3月也是季节性雨季开始,南方会出现潮湿的情况,所以要保持室内的清爽干燥,可防止室内细菌的滋生,从而避免湿气重,导致出现风湿疼痛的现象。“春捂秋冻”乍暖还寒时候很容易导致生病,我们在室外锻炼时也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的保暖很重要,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受风寒。防花粉敏症对于那些有花粉过敏症的人这个季节就要避免与过敏源接触,户外随身配带口罩或注意饮食起居,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春三月調攝總類《尚書大傳》曰:“東方為春,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也。”《淮南子》曰:“春為規,規者,所以圜萬物也。規度不失,萬物乃理。”《漢律志》曰:“少陽,東也,東者,動也。陽氣動物,於時為春。”故君子當審時氣,節宣調攝,以衛其生。   正月朔,忌北風,主人民多病;忌大霧,主多瘟災;忌雨雹,主多瘡疥之疾。忌月內發電,主人民多殃。七日,忌風雨,主民災。忌行秋令,令主多疫。春三月,此謂髮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春陽初生,萬物發萌,正二月間,乍寒乍熱,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氣所攻,則精神昏倦,宿病髮動。又兼去冬以來,擁爐薰衣,啖炙炊爆,成積至春,因而發泄,致體熱頭昏,壅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腳無力,皆冬所蓄之疾。常當體候,若稍覺髮動,不可便行疏利之藥,恐傷臟腑,別生餘疾。惟用消風和氣,涼膈化痰之劑,或選食治方中性稍涼利,飲食調停以治,自然通暢。若無疾狀,不可吃藥。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他鬱。飲酒不可過多,人家自造米麵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飢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致生不測。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綿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劉處士云:“春來之病,多自冬至後夜半一陽生。陽氣吐,陰氣納,心膈宿熱,與陽氣相衝,兩虎相逢,狹道必鬥矣。至於春夏之交,遂使傷寒虛熱時行之患,良由冬月焙火食炙,心膈宿痰流入四肢之故也。當服袪痰之藥以導之,使不為疾。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令鼻塞咳嗽。身覺熱甚,少去上衣,稍冷莫強忍,即便加服。肺俞五臟之表,胃俞經絡之長,二處不可失寒熱之節。諺云:‘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後飯’是也。”春三月,六氣十八候皆正發生之令,毋覆巢殺母破卵,毋伐林木。《千金方》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金匱要略》云:“春不可食肝。”為肝旺時,以死氣入肝傷魂也。”《養生論》曰:“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至夜臥時,用熱湯下鹽一撮,洗膝下至足,方臥,以泄風毒腳氣,勿令壅塞。”《雲笈七簽》曰:“春正二月,宜夜臥早起,三月宜早臥早起。”又曰:“春三月,臥宜頭向東方,乘生氣也。”《參贊書》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曰:“春夏之交,陰雨卑濕,或飲湯水過多,令患風濕,自汗體重,轉側不能,小便不利。作他治必不救,惟服五苓散效甚。”《遵生八笺》说:“是月采升麻,治头疼热风诸毒。采独活,治贼风百节痛,风无旧新俱治。”又说:“二月以后,当多服祛痰之药。风劳之疾每起于痰,人能先令痰有疏导,则病可庶几。”

本文转自:少林药局

编辑:近蘭茶舍

更多精彩,请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fb/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