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日历

庚子年

十月

16日星期五

农历八月三十

温疫论

原序

01

①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

上卷原病

01

②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厉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①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上卷瘟疫初起

01

①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夹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上卷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01

①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

下卷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01

①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盖温疫之来,邪自口鼻而入,感于膜原,伏而未发者不知不觉。已发之后,渐加发热,脉洪而数,此众人相同,宜达原饮疏之。

广温疫论

卷之四下法

01

①下法:时疫下法与伤寒不同,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伤寒在下其燥结,时疫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待表证全罢,时疫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

②时疫下法有六:结邪在胸上,贝母下之,贝母本非下药,用至两许即解;结邪在胸及心下,小陷胸下之;结邪在胸胁连心下,大柴胡汤下之;结邪在脐上,小承气汤下之;结邪在当脐及脐下,调胃承气汤下之;痞满燥实,三焦俱结,大承气汤下之。此外又有本质素虚,或老人,久病,或屡汗、屡下后,下证虽具而不任峻攻者,则麻仁丸、蜜煎导法、猪胆导法为妙。

卷之四清法

01

②凡清热之要,在视热邪之浅深。热之浅者在营卫,以石膏、黄芩为主,柴胡、葛根为辅。热之深者在胸膈,花粉、知母、蒌仁、栀子、豆豉为主。热在肠胃者,当用下法,不用清法,或下而兼清亦可。热入心包者,黄连、犀角、羚羊角为主。热直入心脏则难救矣,用牛黄犹可十中救一,须用至钱许,少则无济,非若小儿惊风诸方,每用分许即可有效。

伤寒瘟疫条辨

卷一脉义辨温病与伤寒不同诊脉义

01

②凡温病脉,中诊洪长滑数者轻,重则脉沉,甚则闭绝。此辨温病与伤寒,脉浮脉沉异治之要诀也。

凡温病脉,洪长滑数,兼缓者易治,兼弦者难治。

凡温病脉,沉涩小急,四肢厥逆,通身如冰者危。

凡温病脉,两手闭绝,或一手闭绝者危。

凡温病脉,沉涩而微,状若屋漏者死。

凡温病脉,浮大而散,状若釜沸者死。

卷四医方辨引

01

②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按温病总计十五方。轻则清之,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散、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六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察证切脉,斟酌得宜,病之变化,治病之随机应变,又不可执方耳。按处方必有君、臣、佐、使,而又兼引导,此良工之大法也。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

疫疹一得

卷下清瘟败毒饮

01

②清瘟败毒饮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口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不论始终,以此为主。后附加减。

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真川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视升提发表而愈剧者,何不俯取刍荛之一得也。

通俗伤寒论

卷一伤寒要义六淫病用药法

01

②张凤奎《治暑全书》曰: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敛津。虽已得治暑之要,而暑必挟湿,名日暑湿;亦多挟秽,名曰暑秽,俗曰热痧;炎风如箭,名曰暑风;病多晕厥,名曰暑厥;亦多咳血,名曰暑瘵。

三时伏气外感篇

01

①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序也。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皆不正之乖气也。

①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

①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

②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01

②连朴饮(王氏连朴饮)

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水煎温服。

温病学end

往期回顾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温病学2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温病学1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金匮要略》5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金匮要略》4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金匮要略》3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金匮要略》2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金匮要略》1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伤寒论》6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伤寒论》5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⑩《伤寒论》4

杏林研读I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⑨《伤寒论》3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⑧《伤寒论》2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⑦《伤寒论》1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⑥《黄帝内经》6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⑤《黄帝内经》5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④《黄帝内经》4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③《黄帝内经》3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②《黄帝内经》2

每日学中医经典I二级大纲①《黄帝内经》1

研究生中医经典考试考什么?

大家中医I②岳美中:自学成才的大医兼儒侠

大家中医I①承淡安:“针灸也能抗日救国”

湖北中医药大学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tz/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