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的临床运用远不止祛风散邪、发汗解表,其药性功用可概括为“散邪、燥湿、升阳、升清”。其中“风药胜湿”、“风药升阳”、“风药散火”是灵活运用风药的典范。风、寒、湿、火诸邪均可配伍运用风药,风药的临床运用见于胃病、泄泻、下痢、便秘、头痛、黄疸、水肿、内伤发热、痿证、崩漏、白带过多、淋浊、鼻病、皮肤病、肠风下血等各个系统病症中。

???风药即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升麻、藁本、苍术、白芷、威灵仙、秦艽之类,笔者认为它的临床运用远不仅在于祛风散邪、发汗解表,至少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药胜湿。笔者认为诸凡胃病、泄泻、头痛、黄疸、水肿、崩漏、带下、淋浊等种种疾病由湿邪为患者,均可配伍风药治之;

二是风药多轻扬上行,辛散升浮,能开太阳、升清阳、通督脉,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概括之为“风、升、生”。凡久泻、崩漏、带下诸病由于清阳不升引起者,均可于应证方中配伍风药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清阳升而浊阴降则诸症平;

三是风药能散邪。其“邪”字当理解为风、寒、湿、火诸邪,而不仅仅限于风邪,故而笔者认为阴寒困于四肢之痹证、湿邪蕴于脾胃之胃病、阴火郁结之内伤发热等等均可运用风药配伍治之。

综上所述,药类法象,笔者将风药的特性概括为“散邪、燥湿、升阳、生清”八字。金元医家李东垣悟透风药的特性而创“升阳除湿”和“升阳散火”法,每集大队风药于处方中,乃是灵活运用风药的典范。风药的临床配伍运用可散见于各个系统病症中,现举例如下:一.风药治疗胃病

胃病夹湿而见舌苔粘浊厚腻经久不化者,治疗时适当配伍风药,可以鼓舞胃气,宣通化湿,以助他药之效,防风是常用药物之一,加此一味,常取得意外之效。

因苦寒药久服而致胃湿经久不化者,也可酌配少量风药,如羌活、防风等。

肝木横逆犯胃的胃痛病人,见情绪波动则胃痛阵发、发则大便泄泻,可于方中配伍藁本、苍术等一两味风药。

三风药治疗便秘

润肠丸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全方组成为:羌活;当归、炒桃仁、麻子仁、大黄。炼蜜为丸。治大便秘涩、干燥,闭塞不通。疏风、润燥、和血,自然通利也。

三化汤:羌活;厚朴、炒枳实、大黄。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此导之。

四.风药治疗皮肤病

治疗瘙痒,常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等风药。

疮疡之证,发于皮肤之间,肌肉之上,是风湿热毒郁滞于局部,不得疏散之象,《内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腠理,乃生痈肿”。治宜疏导三阳,流转局部郁结的一气。一方面用柴胡、羌活、防风、桂枝、红花,开太阳,活血脉;一方面用黄芩、连翘等清泻少阳郁热;一方面用苍术、大黄等畅达阳明,总之,以“周流”为核心思想,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也!体虚之人可适当加入黄芪、人参、当归、炙甘草,以防邪毒内陷三阴,并可鼓舞正气、药气,一鼓作气,祛邪外出。只列举一二,其功效举不胜举,举一反三,用途之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tz/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