鐩栧崥澹伄鐩栨恫娌荤櫧鐧滈鏁堟灉濂戒笉濂?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17/4328638.html

癥瘕门(八则)

人有肝气甚郁,结成气块,在左胁之下,左腹之上,动则痛,静则宁,岁月既久,日渐壮大,面色黄槁,吞酸吐痰,时无休歇,人以为痞块也,谁知木郁而成瘕乎。夫肝木之性,最喜飞扬,不喜闭滞。肝气一郁,必下克脾胃。脾胃受克,则气不能畅行于脏腑,遇肝之部位,必致阻滞而不行,日积月累,无形化为有形,非血积而成瘕,必食积为也。治法舒其肝中之郁,助其脾胃之气,则有形仍化为无形矣。倘见有形,误认为食与血,妄用消食败血之剂,则脾胃之气大伤,而肝之郁仍不能解,势必其形愈大,往往有致死不悟者,不重可悲乎?方用平肝消瘕汤治之。

白芍(一两)当归(五钱)白术(一两)柴胡(一钱)鳖甲(三钱)神曲(一钱)山楂(一钱)枳壳(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四剂块小,又有四剂而块又小,十剂块全消矣。

此方全去平肝以解郁。郁气一舒,不来克脾胃之土,则土气自安。加白术以健脾开胃,则脾胃气旺,不畏肝气之克,则气自通,肝何阻滞之有。况用鳖甲、山楂皆是攻坚去秽之神药,何至有郁闷不舒哉。

此症用化痞膏外治亦可。

大黄(五钱)人参(三钱)白术(五钱)枳实(三钱)丹皮(二钱)鳖甲(一两)神曲(一两)山楂(五钱)麦芽(五钱)浓朴(三钱)当归(一两)白芍(一两)使君子肉(三钱)两头尖(二钱)蒲公英(一两)金银花(一两)生甘草(二钱)槟榔(二钱)防风(一钱)川乌(一个)香油(三斤)锅熬以上药,煎数沸,用白布将药渣漉出,再煎,油滴水成珠,然后再入后药末∶薄荷叶(二钱)乳香没药(各五钱)麝香(一钱)赤石脂(二两)冰片(二钱)阿魏(三钱)血竭(三钱)各为末,入油内再煎,又入炒过、水飞过黄丹末一斤,收之成膏矣。贴痞块,止消一个即消。其膏药须摊得浓,不可大也。

人有脾气虚寒,又食寒物,结于小腹之闲,久不能消,遂成硬块,已而能动,人以为结而生瘕也,谁知是命门火衰不能化物乎。夫脾乃湿土,必藉命门之火熏蒸。倘命门火衰,则釜底无薪,何以蒸腐水谷哉。譬如阳和之地,有太阳之照,则万物发育。处于阴寒幽冷之区,则草木萎稿,安得有萌芽之达耶?又譬如淤泥湿田,非遇烈日炎氛,未易烁干,是土必得火而燥也。人身脾土何独不然,无火则所用之饮食停积于中,而癥瘕生焉。若用攻逐之法,则亏损脾阴,势所不免。何若仍补命门之火,扶助脾土,则旺土自能消化,不必攻逐而癥瘕自开,更觉渐移默夺之为胜哉。方用温土消瘕汤∶白术(一两)茯苓(一两)肉桂(二钱)枳实(二钱)人参(五钱)巴戟天(五钱)山楂(一钱)水煎服。二剂块少减,又二剂块又减,十剂消化于乌有矣。

此方用巴戟天、肉桂温补命门之火,火旺则阴霾自灭。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又能利湿,湿去而土燥温和,寒虫水怪何所潜形。况有枳实、山楂之类,原能攻逐乎。此方殆治其源,而又治其标者也。

此症亦可用化块丹治之。

人参(五钱)白术(二两)肉桂神曲(各二钱)荸荠(一两)鳖甲(三钱)水煎服。

人有胃气虚弱,食不能消,偶食坚硬之物存于胃中,久则变为有形之物腹中乱动,动时疼不可忍,得食则解,后则渐大,虽有饮食亦痛,人以为痞块成鳖也,谁知似鳖非鳖乎。盖痛之时,以手按之宛如鳖身之背,四足之齐动也。夫鳖动物也,岂肯久安于一处,其非鳖也,明甚。何形之宛似乎?盖胃属土,土中所生之物,大约四足者居多,土中所生之物,喜静而不喜动,故安士重迁,形如鳖而不移也。但既不喜动,何以乱动?盖性虽喜静,而觅食充饥,则动静之物相同,试看其得食则减,而不乱动,非索食之验乎。日用饮食以供其口腹,则身形日大;身形既大,所用之饮食,何足以供之?自然啮皮伤肉,安得不痛哉?治法自当以杀虫为主。然杀虫犹攻邪也,攻邪必伤正气。补正以杀虫,又何疑乎。方用攻补两益汤∶榧子(十个)白薇(三钱)雷丸(三钱)神曲(三钱)槟榔(二钱)使君子(十个)白术(一两)人参(五钱)水煎服。一剂腹必大痛,断不可饮之茶水,坚忍半日,如渴再饮二煎药汁,少顷必将虫秽之物尽下而愈,不必二剂。

此方神奇,方中尽是杀虫之味,用之于人参、白术之中,且以二味为君主之药。

盖冲锋破阵之帅,必得仁圣之君,智谋之相,筹画于尊俎之间,始能奏凯成功耳。

倘舍人参、白术不用,徒用杀虫之味,亦未必无功,然斩杀过伤,自损亦甚,非十全之师也。

此症用化鳖汤亦效。

人参(三钱)白术(五钱)白薇百部(各三钱)麝香枳壳(各一钱)槟榔(二钱)鳗鱼骨炒黑为末,煎汁服。

人有气虚下陷,饮食停住于脾胃之间而成块者,久则其形渐大,悠悠忽忽,似痛不痛,似动不动,人以为痞块也,谁知是阳气不升之故乎。夫脾胃之气,日动宜升,不可一朝下陷。倘饥饱劳役,以伤其形,房帏秘戏,以伤其骨,加之浓味醇醪,不节口腹,则脾胃之气何能升哉。于是阳闭于阴之中,阴离于阳之内,阴阳两不交接,饮食不易消化矣。即能消化而气结不伸,亦能成形,但其形外大而内歉,按之如空虚之状,见假象以惑人也。治法不必治块,惟升提阳气,则脾胃无下陷之虚,气块不消而自化矣。方用补中益气汤∶人参(三钱)黄芪(一两)当归(三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白术(一两)柴胡(一钱)升麻(四分)半夏(一钱)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乃提阳气之圣药也。此病原是气虚,故用黄芪补气为君。用白术一两者,以块结于腹,取其利腰脐,以通上下之气。参、归助、术以健脾胃之土。

土气既旺,用升、柴提之,则气尤易升。癥瘕之块,未必无痰涎之壅。加半夏入于陈皮、甘草之中,则消痰而又不耗气。同群共济,发扬阳气之升,即有邪结无不散矣。况原系气块,而非食块,有不立时消化者哉?多亦不过数剂,便可奏功也。

此症亦可用加减六君子汤治之。

人参(三钱)白术茯苓(各五钱)甘草山楂麦芽浓朴(各一钱)陈皮枳壳(各五分)神曲(一钱)水煎服。

人有正值饮食之时,忽遇可惊之事,遂停滞不化,久成癥瘕者。医有作痞块治之不效,用补药治之亦不效,盖惊气之未收也。夫少阳胆气,主发生者也,一遇惊则其气郁结不伸。胆与肝为表里,胆病而肝亦病,必加怒于脾胃之土。脾胃畏木气之旺,不能消化糟粕,于是木土之气两停于肠胃之间,遂成癥瘕而不可解也。治法必须开少阳之郁为先,佐之平肝之剂,则脾胃不畏肝胆之克,自能分消水谷,何至瘕之不散哉?方用逍遥散治之。

白术(二钱)白芍(五钱)当归(三钱)柴胡(二钱)陈皮(一钱)半夏(一钱)鳖甲(三钱)甘草(五分)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十剂全愈。

逍遥散乃解郁之神药也。肝胆二经之郁结开,则脾胃之癥瘕不攻自破矣。

此症用消瘕汤亦神效。

白芍(一两)白术鳖甲(各五钱)甘草郁金(各一钱)枳壳(五分)天花粉丹皮香附(各二钱)茯苓巴戟(各三钱)白豆蔻(二粒)广木香(五分)水煎服。

人有偶食难化之物,忽又闻惊骇之事,则气结不散,食亦难消,因而痰裹成瘕,人以为痞也,谁知是惊气之闭结乎。夫惊则气下,疑有食必随气而下矣,胡为因惊反多留滞耶?不知气乃无形,食乃有形也。无形之气,随惊而下降;有形之物,随惊而上升。且惊则气下于肝中,而不下于脾中也。气下于肝,则肝之气不散,而下克脾土,即无物相闲,尚留物不化,况原有难化之物,受于未惊之前,安得即化乎,此瘕所以生也。治法必去惊骇之气,大培脾胃之土,则癥瘕不攻自散也。方用培土化瘕汤∶白术(一两)柴胡(一钱)茯苓(三钱)山药(四钱)神曲(二钱)山楂(一钱)枳壳(五分)两头尖(三钱)浓朴(一钱)鳖甲(一钱五分)白薇(一钱)何首乌(生用二钱)白芍(五钱)白芥子(二钱)水煎服。十剂癥瘕消半,再服十剂全消。

此方用白术以培土,何又用白芍以平肝?盖脾弱由于肝胆之相制,用白芍以平肝胆,正所以培脾胃之土也。肝既不克脾胃之土,则土气升腾,无物不化,况益之消瘕破之味,何块之不除哉?且方中柴胡一味,已抒肝胆之气,胆气扬而肝气快,总有惊骇,不知消归何处,宁患癥瘕之固结哉。

此症亦可用消瘕汤治之。

人有饱食即睡于风露之间,睡未觉腹中饱闷不舒,后遂成痞,人以为食未消而成痞也,谁知风露之邪裹痰于胃中乎。夫风邪阳邪也,露邪阴邪也。二邪合,而不阴不阳之气最难化物,故往往停积腹中而不散。治法通其阴阳,使阳邪入于阴之中,阴邪出于阳之外,则阴阳正气两不相损,庶痰气开而邪易遁也。第阳邪易散,而阴邪难散。然虽有阴阳之分,而祛邪何论阴阳。但补其阴阳之正气,则邪不祛而自祛矣。方用两祛丹∶白术(一两)人参(三钱)何首乌(生用三钱)鳖甲末(三钱)地栗粉(三钱)神曲(二钱)茯苓(二钱)当归(三钱)半夏(一钱)贝母(一钱)水煎服。二剂轻,四剂又轻,十剂痞块全消。

此方脾胃双治之法也。脾胃俱属阴,奈何置阳不问乎?不知阳邪入于阴分,已全乎为阴矣。全乎为阴,是忘其为阳也,故治阴而不必治阳。然方中虽是治阴,未常非治阳之药,所以能入于阴之中,又能出乎阴之外,而阴邪阳邪两有以消之也。

人有食菜蔬之类,觉胸膈有碍,遂疑有虫,因而作痞,人以为虫子之作祟也。

谁知是心疑而物不化乎。夫脾胃主化物者也,毋论菜蔬入胃俱化,即虫子之类,到胃入脾安有不化者乎?虫即消化,何能成痞?盖疑心害之也。夫脾胃之所以能化物者,全藉乎先后天之火气也。后天火气在心包,先天火气在命门,心包之火生胃,命门之火生脾。脾胃有二经火气,而后能化糟粕而出精微,土得火而生也。食菜蔬而动疑,则心动矣。心包代心出治,主动而不主静。今心动而心包反不敢动,心包不代心君以出治,则火气不入于胃。胃既不能化物,而脾遂不为胃以营运,其所食之物,又安能化?自然停住于腹,而成痞矣。若不解其疑,止去健脾消痞,则癥瘕宁易荡除哉。方用释疑汤∶人参(三钱)巴戟天(五钱)茯苓(三钱)白术(五钱)白薇(二钱)甘草(一钱)使君子(三枚)砂仁(三粒)肉桂(一钱)广木香(三分)菖蒲(五分)水煎服。二剂轻,四剂又轻,十剂全消。

此方全去温补心包之气,心包气旺,则心包之火自必升腾,宁肯自安于无为,而不代心君以宣化哉。心包火气宣于胃中,而命门之火翕然相从,不啻如夫妇同心,内外合力,齐心攻击,虽有癥瘕,不立时消化,吾不信也。

此症亦可用加味四君汤治之。

人参远志山药(各三钱)白术(五钱)甘草枳壳(各一钱)茯苓(五钱)菖蒲(一钱)山楂(二十粒)神曲(一钱)水煎服。

疟疾门(十则)

人有发疟,先腰痛头疼目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如火炽,热止,汗出不能即干,遍身骨节无不酸痛,小便短赤,世俗皆称脾寒,此乃太阳膀胱经之疟也。夫风邪从太阳经而入,即疟邪也。惟是冬月风邪入太阳而成伤寒。若夏秋风邪入太阳而成疟耳。盖冬月之风乃至寒之风,夏秋之风乃至热之风也,风不同而病亦异。总之,无食、无痰不能成疟。夏秋之闲,明是热风作祟,裹住痰食不化,行于阴而作寒,行于阳而作热也。夫痰食之类,遇寒则停住,遇热宜流通。何反裹痰食而不化,此乃寒热酷烈,因脾胃之衰盛,以分胜负。邪旺之极,正不能敌邪,遂至野狼狈,无津液以养身体,骨节所以酸痛也,正既不能敌邪,邪势更张,反堵截其关津路口,小便不能遽出,而邪火入之,此所以短赤也。治法健脾胃之土,散太阳之邪,消痰化食,邪无所恃而自散矣。

方用开邪散∶白术(五钱)茯苓(五钱)前胡(一钱)柴胡(一钱)甘草(五分)猪苓(二钱)人参(一钱)青皮(一水煎服。一剂轻,再剂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健脾胃之气,则土旺敢与邪战。健脾胃之中,用利水化湿之药,引邪直走于膀胱太阳之经,邪从太阳而入,仍从太阳而出,在本经尤易分消耳。方中不专散太阳之邪,而兼表少阳之郁。盖少阳乃太阳之去路,早断其窜走之途,则邪不得不仍趋太阳原路而去。况消痰化食之品,无不用之得宜,则堂堂之阵,自然望旗帜而惊遁矣。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甚效。

人参甘草桂枝(各一钱)白术茯苓(各五钱)半夏(二钱)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身先发热,头疼鼻干,渴欲饮水,目不得眠,甚则烦躁,畏火光,厌听人声喧哗,人谓热病,谁知是阳明胃经之疟乎。夫阳明胃土也,邪入阳明,其势自大。盖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其容水谷亦至盛,宜足以容邪,何邪入反能作祟,盖水谷之气盛,正足资盗贼之粮也。譬如贼居深山,势不甚张,及至入于城市,则妄行流毒,恣其掳掠无有止足也。阳明胃经之邪,亦复如是。若胃中水谷未足充其饥渴,必索水以救其内炎。渴甚多饮,则水停于心胃之中,心气为水所遏,不得下交于肾,则心肾两开,何能寐乎。心不能下交于肾,则肾畏火炎,何敢上交于心,以滋心中之液。自然心无所养而烦躁生,火邪更炽,伤火畏火,喜静而不喜动,人声喧哗安得不恶。总皆阳明热邪作祟也。治法可不急泻其阳明之热邪乎。然而火邪居于胃中,烁干津液,胃气必虚,但泻其邪,不补其正,则正气消亡,邪益跳梁,是终无痊可之日也。故必须补中以泻其火热之邪,则正不伤,而邪亦易解也。

方用平阳汤∶干葛(二钱)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贝母(三钱)橘红(一钱)石膏(三钱)麦冬(五钱)柴胡(一钱)茯苓(五钱)水煎服。一剂轻,再剂又轻,四剂全愈。

此方以人参、白术助脾胃之气,干葛、石膏泻阳明之火邪,贝母、橘红消阳明之痰食,麦冬滋肺经之炎,柴胡舒胆经之郁,茯苓泻太阳之滞,既攻补兼施,复彼此相制,邪安得不退避哉。

此症用伐邪汤亦效。

石膏人参(各三钱)半夏柴胡(各二钱)麦冬(五钱)茯苓(一两)甘草浓朴枳壳(各一钱水煎服。

人有疟病初发之时,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胸胁胀闷作痛,或呕或不呕,人以为火热之疟也,谁知是少阳胆经之疟乎。夫风邪入于人身,不敢遽入于脏,每伏于半表半里之间,乘人虚弱而后深入,进退于表里,而寒热生焉。故进与阴相争则寒,出与阳相争则热。半表半里者,少阳之地也。疟发之时,必有寒热之兆,寒热之往来,适在少阳所主之位。口苦者,胆汁外泄也。耳聋者,胆气不舒也。胸胁胀闷作痛者,胆血有滞也。或呕或不呕者,胆邪挟痰食而上冲也。治疟之法甚多,乌可舍少阳而别治。然治少阳之疟,有偏阴偏阳之分,偏阴则多寒,偏阳则多热。有纯热无寒,有纯寒无热之时,补偏救敝,总不可离少阳而求协其和平也。

方用和疟汤∶柴胡(三钱)当归(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半夏(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五钱)白芍(五钱)山楂(一钱)青皮(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无一味不入少阳之经络,又无一味不入脾胃之脏腑,祛邪复能辅正,解表随可固里,真和解之仙丹,非特祛疟之神剂也。

此疟用首攻汤亦效。

白芍(五钱)当归(二钱)茯苓(五钱)半夏(二钱)香附(三钱)羌活(五分)甘草神曲(各一钱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先寒作颤,寒后变热,面色苍白,善起太息之声,甚者状如欲死,或头疼而渴,人以为寒热相间之疟,谁知是厥阴肝经之疟乎。夫肝经之疟,由少阳胆经而入。若肝木自旺,则少阳之邪何敢深入,今因肝木之虚,邪遂乘机突入矣。肝气本急,邪入肝中,宜有两胁胀满之兆。兹安然不见有此等之病,是肝之大虚也。盖肝旺必怒,不怒而起太息之声者,是肝弱之极,不敢怒而又不能制其邪,故反生太息也。甚如欲死者,因气逆不能发声也。气逆则火升于上,而不易下降,咽喉自存火气而作渴矣。治法自宜急补肝以祛邪,不可纵邪以伐肝也。

方用补肝祛疟汤∶白芍(一两)当归(一两)何首乌(生用,一两)鳖甲(三钱)茯苓(五钱)青皮(一钱)柴胡(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全愈。

此方全不祛邪,纯补肝气,肝气旺而邪气难留。得柴胡引出于少阳之分,则邪有出路,自然易解矣。

此症用护肝汤亦效。

熟地鳖甲(各五钱)山茱萸(二钱)何首乌(三钱)白芥子(三钱)当归(一两)柴胡(一钱五分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先寒后热,寒从腹起,善呕,呕已乃衰,热过汗出乃已,人以为感邪作疟,谁知邪盛于太阴之脾经乎。夫脾乃湿土,原易生痰,食即难化,又得风邪合之,自易成疟。夫各经之疟,俱宜兼顾脾土,岂脾土自病,反置脾于不补乎。惟是脾乃湿土,其性原湿,单补脾土,则土不能遽健,痰湿之气不能骤消,呕吐之逆未易安也。必须兼补命门之火,则土得温和之气,而痰湿自化,风邪无党难于作威,欲久踞脾而不可得矣。故治法不治脾不可,单治脾亦不可也。

方用温脾祛疟汤∶白术(一两)茯苓(五钱)山药(五钱)芡实(五钱)人参(三钱)肉桂(一钱)炮姜(一钱)橘皮(一钱)半夏(一钱)甘草(一钱)白豆蔻(三粒)水煎服。一剂呕吐定,二剂寒热除,三剂全愈。

夫疟病多本于脾寒,此方尤治脾寒圣药,凡是脾胃虚寒而得疟症者,将方煎服无不神效,正不必问其一日、二日之疟也。

此症用加味术苓汤亦效。

白术(二两)茯苓(五钱)半夏(三钱)肉桂(二钱)生姜(一两)白豆蔻(三粒)水煎服。

人有发疟之时,寒热俱盛,腰痛脊强,口渴,寒从下起,先脚冷,后由腿冷至脐,由脐冷至手而止,其颈以上则不冷,人以为寒疟也,谁知是足少阴肾经之疟乎。此疟最宜早治,亦须补阴为主,倘不补其阴,开手用祛邪之药,必变为四日两发之疟也。盖此疟原是内伤于阴,邪乘阴虚而入之。初起时,阴不甚虚,即用补阴之剂,加入散邪之味,则随手奏功。无如人但去祛邪,不知补正,遂至阴愈虚而邪益深也。虽然邪乘阴虚深入,吾仍补其阴,阳日盛而邪日退,何不可治之有。夫邪既深入,尚且补其阴而邪退,况邪初入之时,补阴而邪有不速退者乎。

方用退邪汤∶熟地(一两)何首乌(生用,一两)当归(五钱)鳖甲(五钱)茯苓(五钱)山药(五钱)白芥子(三钱)柴胡(五分)人参(三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四剂全愈。

此方补肾中之阴,何加入柴胡、人参舒少阳之气,健脾胃之土耶,不知邪入于肾,必须提出于少阳半表半里之间,风邪易于消散。又恐柴胡入于至阴,而提出于至阳,非用人参则升提无力,故用之以健其脾胃,则脾胃有生气,阳足以升阴也。况鳖甲、首乌,俱是入阴攻邪之药,邪见阴分之中无非能征善战之将,何敢久恋于阴而不去乎。越出于阳分,阳气不虚,岂容邪之存住,阴阳并攻,邪见之却走矣。

此症用四疟散亦效。

熟地(二两)白术(一两)甘草(一钱)山茱萸(一两)人参(五钱)白芥子(三钱)柴胡(三分)荆芥(一钱,炒黑)水煎服。

人有四日两头发疟者,终年累月不愈,但有热而不寒,虽有汗而不渴,每发于夜,人以为阴虚之极,谁知是阳衰之极乎。夫邪入人身每乘阴阳之虚,然疟之初入,必先入阳,而后入阴,入于阳则发近,入于阴则发远,入于至阴之中,则其发更远。四日两发者,乃《内经》所云间二日之疟。即邪入于至阴也,最难祛逐,以阳气衰微,不敢与邪相战,邪得安居于至阴之中耳。夫邪正原不两立,正不容邪,而邪每欺正。今邪居于至阴,譬如强梁之辈,侨寓人家,欺主人之软弱,鹊巢鸠居,心忘主人于户外矣。四日两发之疟,情形实有相似。故治法必须大补阳气,后益之以攻阴邪之药,则邪出而与阳相角,始可成功。倘以为阴虚,惟用滋阴之药,则邪且乐得相资,虽佐之祛邪之味,彼且谨闭至阴之藏而不出矣。

方用提阴升阳祛邪汤∶人参(一两)白术(一两)何首乌(生用,一两)鳖甲(一两)茯苓(五钱)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肉桂(一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三钱)水煎服。二剂反觉寒热交战而病重,再服二剂,寒热不生,全愈矣。

此方虽阴阳双补,而意重补阳。阳旺则敢与邪斗,故初服之而病重者,正阳气与邪气交战也。兼补阴者,助其阴气之旺,则阴旺而邪不敢重回于至阴之内。用柴胡于补阴、补阳之中者,提出阴气以交于阳,则邪亦从阴俱出,一遇阳气,则彼此大哄。又有鳖甲、何首之辈,超勇绝伦,邪有不披靡而遁哉。故一战不胜,连战未有不胜者也。

此症用远疟汤亦佳甚。

人参山茱萸鳖甲当归(各一两)白术熟地(各二两)山药(五钱)附子(一钱)柴胡(五分)白芥子(三钱)水煎服。

人有哀哭过伤,病后成疟,困倦甚疲,人以为疟母之未消,谁知是阴阳两亏乎。夫疟之盛衰,全视乎阴阳之衰旺也。下多亡血,亡其阴也。悲哀伤气,伤其阳也。阴阳两亏,正气虚极,何能与邪气相争,惟听疟邪之往来,邪盛则盛,邪衰则衰,治法宜助正以祛邪,倘惟事攻邪,而不知补正,则正气愈虚,汗必大出,阴虚阳散,欲不亡得乎。

方用救正汤∶人参(一两)黄芪(一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一钱)当归(五钱)半夏(三钱)水煎服。连服数剂疟止,十剂全愈。

夫疟邪之久居不散者,正藉痰气之弥满耳。补正气以消痰气,则正气自旺,痰气自消,此疟之更易痊也。此方全在用半夏之神,补非呆补,消非峻消矣。

此症用救哀汤亦效。

黄芪(一两)白术(二两)人参(五钱)茯苓(一两)鳖甲山茱萸白芍(各五钱)半夏(三钱)水煎服。

人有一时病疟,自卯足寒,至酉分方热,至寅初乃休。一日一夜止苏一时,人以为风邪之入于营卫也,谁知是寒气之入于阳明乎。夫足阳明与冲脉,合宗筋而会于气街,行房之后,阳明与冲脉之气,皆夺其所用,其中空虚,寒邪相犯,即乘虚而入舍于二经之间,二经过胫会足跗上,因邪之相合,而二经之阳日亏,不能渗荣其经络,故行而不能止也。治法补二经之虚,兼散其寒邪,则阳气自旺,寒邪难居,得汗可解。然而足跗道远,药力未易骤到,非多加药饵,何能取胜哉。

方用解寒汤∶人参(五钱)白术(一两)附子(三分)苍术(三钱)川芎(二钱)柴胡(五分)水煎服。二剂汗出而愈。

此方用参、术以大补其气,佐之苍术、川芎、柴胡以发其汗,用附子以引至阳明、冲脉、宗筋、气街之所,自然气因补而无秘塞之忧,邪得散而无闭结之患矣。

此症用参术附半汤亦效。

人参(一两)附子(二钱)半夏(三钱)白术(二两)水煎服。二剂全愈,不必再服。

人有疟病发寅、申、巳、亥之时者,人以为痰疟也,然亦知为阴中之阳,与阳中之阴乎。夫同一疟病,何以分其阴阳哉。大约昼发者,为阴中之阳;夜发者,为阳中之阴也。故昼发者发于巳而退于申,巳阳而申阴也;夜发者发于亥而退于寅,亥阴而寅阳也。以此而辨别阴阳,断不少误。然则症既分阴阳,治法乌可合治之乎。吾以为未常不可合治也。虽阳病在于气虚,阴病在于血少,然而无痰、无食、终不成疟,消化痰食,宁有异哉。且痰食之不消而结成疟母,要不离乎肝气之郁结,以下克夫脾土也。疏肝以健土,则脾之气旺,而痰与食自化,是治肝以治疟,阴阳正不可异也。

方用疏肝两消汤∶白芍(三钱)白术(五钱)陈皮(一钱)半夏(一钱)当归(三钱)浓朴(一钱)柴胡(二钱)茯神(三钱)白芥子(一钱)气虚者加人参三钱,血虚者加熟地八钱,水煎服。八剂必发大汗而愈。

此方阴阳两治之法也,阴中引阳以出于阳分,而阴又不伤。阳中引阴以离于阴分,而阳又无损。两相引而阴阳之正气日盛,自然两相制而阴阳之邪气日消。况气虚加人参以助阳,血虚加熟地以滋阴,又阴阳之分治,何疟之不除哉。人见其治疟之神也,遂以此方能统阴阳而治疟也,谁知单消痰食,止疏其肝气之郁结乎。

此症用散母汤亦效。

人参何首乌半夏鳖甲(各三钱)白芍白术(各五钱)柴胡(一钱)青皮神曲(各二钱)水煎服。

乞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y/8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