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么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40.html

1.凡用药以前,首先该当一分为二地斟酌其成就,即既要斟酌到其正面效用,亦要斟酌其背面效用,到底会否产生其它题目。假使用热药,寒证虽宜,但轻易伤阴,或引致肝阳上逆;用寒药,热证虽宜,却易伤人之阳。是以,不要因某药有用而过多或继续多用,而应把握好度,中病即止,见好就收,方不致浮现背面效用。

2.方剂的效用务必弄明晰,用量也是诊疗的关键,相同的病证,相同的处方,有的奏效,有的失效,即是用量上的题目。是以要研习,须重新做起,先弄清药物的性味成果、用法用量及配伍规律,庶几临床加减使用,心中珍稀,首领是道也。

3.用药须斟酌三个方面,一是正面效用;二是后面效用,也即是用药后有甚么副效用,有多大,怎么弥补和避让;三是和同用药的瓜葛,有无冲突和互相影响。用方也是相同,相同要仔细三个方面,即要紧效用、方中药物配伍的互相效用、副效用。惟有把握了所用方药的上述三个方面,使用才具确实无误。

4.驱邪药能除邪,补虚药能扶正,然药皆有毒,过则得病,故《内经》有“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警语。至若病久,真假寒热混合证尤多,或寒,或热,或补,或泻,用药稍有失慎则过之,故不行乱施药饵。若少服或中止服用,针对其虚、实、寒、热治之,候其气之来复,当然可愈也。

5.补药之用,如异功散之有陈皮,归脾汤之用木香,意熟稔补药之滞。是以,用补药时,必要要仔细反佐些行气之品,以防滞腻。

6.治外感病,每用荆、防、羌、独。通常散发用荆、防为主,身痛者以羌、独为主,上半身痛用羌,下半身痛多用独,恶寒无汗而喘者,用麻、杏,兼热者加生石膏。如需用辛凉解表,只需无汗,也也许用荆、防,不过须联结连翘、薄荷、竹叶同等用之。麻黄、石膏配伍,亦成辛凉,如大青龙汤都属之。又如虚者无汗,协助党参用之。总之,用药当精明把握之。

7.童便,咸寒,滋阴降火,凡属各类上行之出血,由阴虚而至者,皆可用之。如系实火,雷同于泻心汤用大黄之意。

8.白术为补脾之正药,陈氏说过,术能补脾之阴,又能益脾之阳。欲补脾阳宜炮用,补阴可用生术,欲补气白术合党参,欲胜湿白术合云苓,欲行气白术合陈皮,是以,四正人汤既为补气药,又为补脾方也。

9.石膏之清热,为清炎热,讨厌口渴饮冷之证宜用。芩连之清热,为清湿热,大热、口不太干枯而口苦、苔稍腻若为好。

10.甘草有和胃、解毒、泻火、补中等功能。遇用药时,需顾护胃气者,可炙用;需泻火解毒者,可生用。

11.紫河车自身偏于补肾阳,如欲其滋肾阴,则务必配伍滋阴之剂,如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12.海螵蛸之止崩漏,当仔细下列题目:

①因血热妄行而至者,不宜用;

②因气虚不能摄血而至者,用之失效;

③因瘀滞而至者,不宜用。其所适应者,为肝肾阴虚,冲任不固之崩漏。宜合茜草用之。

海螵蛸又有去寒湿之效用,故又用于带下之证属寒湿者。

13.天麻治昏迷证多用之。但昏迷的道理不同,如贫血之晕,宜养血平肝;阴虚肝阳飞腾者,应滋阴平肝;如邪热炽盛,引发肝风者,又须清热降火。惟肝风夹痰湿者,天麻始为适宜。天麻辛燥,成果祛风燥湿化痰。是以火盛者、阴虚者均应慎用。

14.有寒热往还之症,不必要完整用柴胡,但用柴胡时,务必以寒热往还为主症。如桃仁承气汤之用于热入血室,也许将桂枝改成柴胡,成就很好。是以务必细心辨证及把握药剂之要紧精力,临证才具使用自若。又如用柴胡时,夏日多并用连翘、银花,可能不必柴胡。疟疾夹痰湿者,用柴胡于平胃散中很好。

15.山萸肉主治之证有八:

①肝肾不够,腰酸昏迷,阳痿遗精,小便频数。

②女子月信不只。

③大汗亡阳虚脱。

④止老头尿不节。

⑤大能约束精力。

⑥肝虚自汗。

⑦肝虚胁痛腰痛。

⑧肝虚内风萌动。

16.丹参主治之证有十:

①月信艰苦。

②经闭癥瘕。

③产后恶露不尽及瘀滞做痛。

④消肿止痛。

⑤乳痈初起红肿痛楚。

⑥热病伤营,心烦不寐。

⑦腰脊强。

⑧足痹。

⑨破宿血,生新血。

⑩安生胎,落死胎。

17.麻黄发汗解表,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亦有不见发汗者,亦有少数用之而大汗不只者,综其道理有三:

①新鲜者发汗效用强,陈久者发汗效用弱,甚或无发汗效用。

②气虚、阴虚证发汗效用强,风寒闭郁至甚者发汗效用弱。

③热证发汗效用强。

18.麻黄宣肺定喘,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有有用者,有加重者,综其道理有二:

①风寒闭郁,肺气不宣之咳喘其效甚佳。

②肾不纳气之喘和肺气虚的喘用之必甚。

曾治一咳喘难止之患者,先予诸种定喘止咳方失效,后邀余治,诊为肾不纳气,予金匮肾气加蛤蚧,某医恐其无功酌加麻黄失效,及至改成去麻黄后愈。

19.白术:有健脾燥湿、补气安胎之功,为补脾正药,临证用之,欲运多于补则生用,欲补多于运则炒用。本品不宜炒焦,炒焦则伤脾增胀。

20.西洋参:苦、微甘,寒,补肺胃之阴,降火生津,凡肺胃津虚有火者用之。可用人参配麦冬或生石膏代之有相同成就。

21.百草霜:止血消积,主治吐衄、内伤出血、脏毒下血、妇人崩中、食积泄痢及肠鸣泄泻。本品能止血但有害肠胃,救标则可,治本则非,故不宜多用。

22.泽兰:活血化瘀,通经利水,能舒肝脾之郁,不寒不燥,行而不峻,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23.胆矾:酸、辛,寒,有毒。用本品治重证沙眼时,以本品小块平面神速掠过,隔日1次,3次即愈。

24.玳瑁:甘、咸,寒,可解岭南百药毒、蛊毒及一氧化碳中毒。

25.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不偏滋腻,鼓动清阳,振荡中气,而无刚燥之弊。凡表证未解,中满邪实者忌用。

26.草蔻、草果:二药辛温,皆治寒湿,草蔻偏补,用之不宜过多,恐助脾热,伤肺损目,草果偏消。

27.桂枝:能升能降,升大气,降逆气,妊妇慎用,因胎前多热,恐胎堕。

28.荆芥:风邪郁于上之头痛多用穗,炒炭入血分止血,单用治风在皮里膜外,症见肌肤热,领袖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痛楚,与防风同用兼治风入骨血。

29.防风:通治一概风邪,为风病之主药。

临床常与多种药物配伍,诊疗各类风证。

与南星同用,能治破伤风,如能耐玉真散。

与荆芥同用,能治时疹血风和皮里膜外、骨血满身之风,如荆防败毒散及其余一概散风之方。

不过兼寒者,协助苏叶等辛温之品,

兼热者,协助连翘、薄荷、桑叶等辛凉之品,

兼食滞者,配伍神曲、麦芽等消食之品,

兼痰者,配伍陈皮、半夏等祛痰之品,

兼疮毒肿痈者,配伍银花、连翘等解毒之品,更为有用,

如不谢方“风寒温散剂”、“风热凉散剂”、“风寒夹食剂”、“风寒夹痰剂”、“连翘败毒散”等药剂,都属这一类的例证。与苍术、白术、防己等药同用,能治风邪兼湿之证,如海藏神术散、白术散、不谢方“风寒夹湿方”等便是。与黄芪同用,能治卫虚兼风之自汗证,如玉屏风散便是。与羌活同用,能散太阳经之风寒,治头痛项强,一身痛楚。发烧恶风寒,或有汗或无汗,如九味羌活汤等方便是。

30.黄芪:补气升气,止痛生肌。气陷者生用或伍升麻、柴胡;中虚者炙用或伍人参、白术;虚甚者配人参,防热则再伍知母。

31.升麻:透疹解毒宜多用,升阳举陷宜少用。

32.柴胡:妥协寒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可解伤寒少阳旺,热入血分之寒热如疟证,及赤子食积、午后发烧等证。退实证寒热宜多用,升阳解郁宜少用。

33.桑叶:疏风清热,凉血明目,并滋肾阴,故可用治肝阴不够之眼目模糊,寓肝肾同源之意,并治劳热咳嗽。

34.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酒炒也许使飞腾,醋炒入肝去瘀。泄泻腹痛宜酒炒,失血醋炒,大便燥、肝阳上逆者宜生用。

35.生姜:与大枣同用融合营血,生用散发之力强,煨用温中之力大,治脾胃虚寒证,浸汁点赤眼,捣汁与竹沥同用,既制竹沥之严寒,更借辛温之力以流利其葯性。炮姜、干姜守而不走,治胃中寒,姜炭温经止血,用于寒性出血。

36.大黄:苦、寒。峻下宜生用,缓下宜熟用,泻领袖之火宜酒制,破瘀血宜醋制。凡血中无郁热,肠胃中无积滞,及妇女胎前产后、月信期、哺乳期均应慎用,不然出血不只,泄泻不只,或胎墮,或断乳。

37.生地:多液,性停滞,胃气弱者服之恐伤胃,宜酒炒,忌铁。

38.猪蹄:补血生乳,解百药毒,煎汤煎药或单用。

39.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活血用酒洗,止血用头,补血用身,行血用尾,通络用须,和血全用。多生用,炒炭则具止血之效。

40.炒三仙:为消食方剂,于脾虚证少用,如脾虚兼停食则须与参、术、苓等药相伍,方能有益无弊。

41.砂仁、藿香:二药利气行滞,化湿开胃,与熟地、人参、黄芪等补益药同用能避让其壅滞影响食欲之性。

42.马槟榔:欲断产者,常嚼二枚水送服,久则子宫冷而不孕,临产细嚼数枚治难产。

43.黄柏与知母同用滋阴降火,与苍术同用清热除湿。

44.治病当遍地相符病机。曾治一腹胀满因子气郁,但系久病体弱,仿厚姜半甘参之意,用人参、厚朴,酌加香附、木香以疏其气,半夏、茯苓以燥湿利水,应手而效。假使天真疏气或天真补虚,都不能抵达预期的成就。

45.暑邪最易伤气耗津,伤气则气短、疲倦,耗津则汗出、口渴、心烦,暑伤肺则咳,也许人参、麦冬、五味子为治。徐洄溪说:“麦冬、五味,咳者忌用,不咳之暑证可用。”我以为,因寒之咳,忌用麦味,而暑证之咳为热,又无痰,用之不妨,但须仔细夏日贪凉而感寒咳嗽者多,历时务必辨明。

46.心脏病如引发气短、浮肿,兼有畏寒喜温的情景,可酌用真武汤治之。虚者,可加人参。

47.肝炎,用自在散时,须用赤芍;肝区痛楚时,可酌用郁金、姜黄、乳香、没药;肝炎早期,不必加补药;食欲不振者,也许疗养脾胃为主;憋胀甚者,也许加青皮、枳壳、香附等品;兼见口苦、舌黄、脉弦数者,可加丹皮、栀子、龙胆草等。

48.月信过多服他药而失效者,可用红枣,不拘几许,烧服之,每验。

49.病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栀子豉汤时,倘有吐逆者,可介入生姜,少气者,加甘草,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泻肚者,加干姜,这是栀子豉汤使用的加减法则,本系仲景之意也。

50.疣子,以薏米煮粥食之有用。

51.胃脘压痛,可用枳实,胀满可用厚朴,便秘加大黄,燥用芒硝,兼虚者,辅以参归,兼郁者,介入香附,兼寒者,酌加姜桂。用泻下法务必如许,可触类引伸,精明把握。

52.凭借我的阅历,无腹胀满症,虽大便不通,也不必枳朴,有胀满症,即便是泄泻症也可用之。仲景曰:“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条)我以为调胃承气汤中(大黄、甘草、芒硝)没有除胀满的方剂,本条当是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的适应证。

53.痛痹,若初感寒即痛者,可用桂枝及酒煎熨治,寒化为热禁用。

54.痹证见筋脉拘滞,屈伸不利者,此贫血血燥之证,非养血养气不行。

55.痛风,痛久邪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银花、钩藤之类,最能入络,可随宜加之。

56.痹证不愈,久痛必夹郁,郁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瓜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都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介入。

57.痛痹,凡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生芪、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柔润熄风之法。

58.闪挫扭伤而至腰背肢体痛楚者,可用活血通络之品,酌加麝香成就较好。麝香有活血通络之功,可入丸剂。如入汤剂,可冲服之,用量0.03~0.06克便可。

59.关节炎之急性者,用少数醋柳酸,屡屡0.2克,1日3次。有热者,加生石膏成就很好,用量不宜多。

60.药物配伍,要仔细有机配伍,而不是随便堆砌。如厚朴配人参,用于虚胀;厚朴配枳实、大黄,用于腹胀满而拒按;厚朴配干姜,用于寒胀;厚朴配栀子,用于烦满等。尚有一种配伍为复用,可巩固其同类效用。如败毒散中的羌活配独活,柴胡配前胡,清肺汤中的麦冬配天冬等,即便效用有所不同,但大的方面效用仍旧一致的,互相协助,协同使用,取其力气巩固之意。如无机地协助,则没有甚么意义,也难以获得较好疗效。

保举关连竹素:

(转载证实: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做家全部,倘有侵权请与咱们关连简略!)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管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1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