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袪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007644.html

暑气逼人,不少人“耐冬不耐夏”,治暑中医有办法,现介绍2首名方,方名都是清暑益气汤,一首是金元时期李东垣创,一首是清王孟英创。

一,东垣清暑益气汤

先看一则叶天士医案:

徐(十四)长夏湿热令行。肢起脓窠。烦倦不嗜食。此体质本怯。而湿与热邪,皆伤气分。当以注夏同参,用清暑益气法。

  人参白术广皮五味麦冬川连黄柏升麻葛根神曲麦芽谷芽

鲜荷叶汁泛丸。

叶氏用本方抓住了一,体怯;二,湿热。大略是“气虚湿热”,抓的准!

再看东垣自己的论述: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大致是说:长夏湿热重,感受湿热容易倦怠乏、胸闷、发热、大便粘糊;暑易伤津耗气,,也容易出现口干、汗少、小便短黄。他用黄芪为君,是因为那个年代战乱纷飞、名不聊生,老百姓多是体弱气虚之人,但今天不一样,我觉得湿热比例常常大于气虚,因此君药可变。方中苍术、白术、泽泻、神曲、黄柏健脾清湿热,青皮、陈皮除湿热气滞,葛根、升麻帮助脾升清阳,用小剂量人参、麦冬、五味子养气阴,这也是个名方——生脉饮。我学叶氏,很少用当归,常觉得没多大必要。

二,王氏清暑益气汤

王氏认为“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说他若遇到“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辄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

他是抓住了暑伤气阴的特点,重养气阴清暑气,轻湿热,可用在暑邪伤人湿热不重而气阴两虚较突出的病人,其实若湿热重了也可以加六一散之类。

从这两名方,可以拆出一个小方:参、麦冬、五味子。我建议夏季可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泡茶当饮料喝,也可以加点荷叶、竹叶清清湿热;冬季可以用红参麦冬五味子,对心肺气虚容易胸闷心慌的大有裨益。

这两个方,我平时用的最多的是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得当治内伤杂症很有效。当然尤其用的顺手的还是治疲劳综合征和疑难发热。

某老先生发热医案:沈。去年六月淋雨后身热,渐至形消骨立,延及于今。少纳,四肢浮肿,舌白,脉细弦。气虚湿郁不化,恐难支撑,拟东垣清暑益气法。

  清暑益气汤去川柏、青皮

吴斌大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