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脾不健运的根源有二一是脾气难升,一是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6.html 本期导读 健脾,需先了解它的脾气,顺应它的性格,帮助它恢复到该有的样子。脾有这两重性格,也是医家健脾的两种常用思路,关心脾胃的人不可不知。 脾的性格,教材一般把它表达为生理特性。 什么叫生理特性?也就是指那个脏腑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比如一个人的性格,有刚猛的,有安静的,有温柔的。 脾的性格是什么? 脾的第一重性格: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指的是上升、升举,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上升为主。 脾气能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所以《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脾气上升的意思,应该与天地交感中的「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象模式中的「地气上为云」有关。脾属土,应坤地,地气上升,在人体就应该是脾气当升。 ?脾气主升的正常、异常表现? 脾气的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升水谷精微与津液 这一功能也叫「升清」。脾主升清是指脾将水谷精微与津液向上输送到心肺与头目,它所化生的气血,经心脉运载,尤其是肺的宣发与肃降,布散到全身上下内外。 这就是脾与肺的协调,在「地气上为云」之后再接「天气下为雨」,而起到一个精微物质与津液如「雾露之概」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 升清,实际就是对脾运化的「运」的大方向上的概括。 生理上,脾功能正常,则脾气上升。这样,脾运化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就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就不会有脏腑失养,或水湿痰饮停聚。 所以,脾的功能以能上升来彰显它的健旺,就有了:「脾以升为健」的说法。 如果脾气虚衰或脾气被湿所遏,那么,它的升动转输就会失常。 清气不得上达以养头目,可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或者耳鸣。 这里提示一下,很多人一看耳鸣两个字,下意识地就觉得一定是肾虚,其实不一定啊! 耳鸣一般先分虚实:实证的耳鸣,一般是急性起病,耳鸣的声音很大,用手捂住耳朵,声音更大,这一般是肝胆火,循着胆经上炎。因为,耳朵是胆经所经过。 慢性的耳鸣或者耳聋,是虚证。而虚证之中,大部分是属于肾虚,但是虚症之中也有脾气虚的可能,是由于脾气不升,清气不能上养清窍所致。 如果清气不升,停留在中焦,就见腹胀满闷,不想吃饭。 如果清气不但不升,反而下降,那么就容易见到便溏、泄泻,或者大便之中见到饭粒菜渣,或者其他没有消化的东西; 甚至人体的精微物质从下窍而出,也算清气下陷,比如随小便而出的蛋白量,或尿有甜味等。 以此看来,糖尿病也应该包含中气下陷,或者叫脾气下陷的病变机理。为什么呢? 甜味就是甘味,甘味五行属土,是脾的本味,现在脾的本味从下窍而出,这不是脾的清气下陷又是什么? 2.升举内脏与组织 脾气的上升还具有维系人体脏器位置以及一些组织的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以及某些组织下垂的作用。 前面我们讲过肝,所以有些听众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肝气也升,为何没有升举内脏以及组织的功能? 这就是木与土的气性不同了。 木之气舒展条达舒畅,升而散,肝之升在散;如果肝气不足,就是升与散不力,它的功能并不是承托。 土气生化、承载、受纳,土气的升,其中一点表现在承载。所以,升举内脏无非就是土气「承载」的一种显示方式。 土气能承,有赖于土气充足,才能升托有力,这也是坤土「厚德载物」的意思。 土厚能载,则人体脏器与相关组织位置就相对恒定; 如果土薄力衰,脾气不足,那么就承载不力,一可以导致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二可以导致组织下垂,比如眼泡松软下垂,肌肉松软下垂,痔疮,下肢静脉曲张,椎间盘膨出或脱出等。 就拿一个椎间盘膨出或脱出来说,很多人觉得他是肾虚,其实没那么简单: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所以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固然跟肾精虚有关。 但是想深一层,椎间盘的作用是在椎体之间承托缓冲对椎体纵向的压力,为什么人家不脱出而你脱出?这不就是承载之力不足,被挤了出来吗? 同样,下肢静脉曲张、痔疮,这些病的发病原理,都与承重力有关。 ?怎样才能让脾气升举? 我们再进一步,脾气的上升是需要助力的,这个时候中医的整体观的优势就显出来了。 脾气上升的助力有三方面: 1.阳气暖土,地气自然上升 阳气从哪里来?源于心肾。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底,它的位置在下,就好像地球的地心里面的热能,自下而上地温煦着脾。由于火性炎上,这种自下而上的温煦,实在是占了地利之优,所以说是暖土的主力; 但心阳也不能忽略,离日下照,一样可蒸土气而升。 脾气不升一般以补中益气汤为常用,但若升的效果不满意,可以加一味附子温心肾以暖脾土,每每容易建功。 2.肝之升也可以帮助脾升 木可以疏土,土松则其气易升,这个道理很浅显。 补中益气汤中柴胡、黄芪、升麻之用就是木与土之升,相互协调的范例。其中黄芪和升麻主要是升脾为主,而柴胡则是在外围升肝气,以帮助升脾气。肝气升,则脾气也易升。 3.土燥则升 脾为阴土,其性湿,湿性重浊而粘滞,湿遏则脾气难升。所以,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燥而不被水湿痰饮所困。 《医学求是》就说:「脾燥则升。」这句话就带出了脾的另一生理特点:喜燥恶湿。 脾的第二重性格:喜燥恶湿 前面我们讲过一个大概念,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同样属土,脾与胃相比较,脾属于五脏,所以它属阴,作为五脏来讲,它是至阴之脏,作为经络来讲,它归属于太阴经。 但在古代,由于形式逻辑不算太发达,所以不同的医学家就有不同的用词习惯,有的喜欢说它是至阴之脏,有的就喜欢说它是太阴。所以就有了下来的这种说法: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 什么是阴土?阴土,就是潮湿低洼之地,土太湿就不容易生化万物,反而是容易「水淹万物」了。 所以《临证指南医案》就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思考,脾本身的功能是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如果脾虚不运就最容易生湿,但阴土之气本来就湿,根据「同气相求」原理,湿生出来后又反过来最易伤脾。所以《临证指南医案》接着说:「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 再兼阴土低洼,又易聚湿。所以,脾恶湿是指它对水湿类邪气有着特殊的易感性。 ?脾湿的人有哪些表现? 脾与湿的关联,临床最容易见到两组证: 1.因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虚生湿」。 常见乏力,肢体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由于是虚证,一般病程比较长。 2.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 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排泄物粘滞等症。 这是实证,一般而言,实证病程多不长。但湿性粘滞,湿邪为患,较其他病邪,在时间上又长些。 ?祛脾湿的途径之一:燥湿? 厌恶湿的脏腑,自然就喜燥。于是,燥湿,就成了治脾的常用方法。 燥湿的药以苍术、白术最为常用,但这两术所擅长不一。 1.白术 白术的生长环境以地势干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则其宜土(脾)之性初显。脾脏之喜,正是白术之喜,这是真正的同喜! 《本经逢原》说:「入健脾药,土炒。」说的是白术的炮制。 为什么白术要用土炒?古人说:「窃土气以补土也!」 2.苍术 苍术的生长环境,以忌积水、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道理类似与白术,又见同喜! 苍术亦有以灶心土炒制者,这样不但窃土气,同时也窃火气了。 两种术之同,都味苦性温。苦则燥,温则化,所以善燥化水湿。 不同者,白术味兼甘,所以善补,脾虚生湿者更适合。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就是用它。 苍术味见辛,故善散,湿困脾土者宜,健脾祛湿的平胃散用它。 《本草崇原》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完带汤就是两术同用。 ?祛脾湿的途径之二:利水? 土松则水渗,水渗去则土易燥,所以渗利水湿是治脾的另一法。 常用的药物是茯苓。《药性解》说:「夫脾最恶湿,而小便利则湿自除,所以补脾。」 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健脾与祛湿同治,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这句话若倒过来说「治脾不治湿,非其治也」似乎更能体现理脾之法。 常用的既补脾又祛湿的药物有:薏苡仁,扁豆,五指毛桃,芡实等; 健脾、行气、祛湿兼具的有:陈皮,砂仁、厚朴、白豆蔻等。 另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土暖则湿去,所以,仍然需要心肾之阳来温; 还有,土松则水渗,所以,又赖肝木疏泄。 但需注意,脾虽喜燥,但不是越燥越好,土太燥亦不能生物,这是常识。 《本草崇原》:曰:「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者所当体会者也。」 阅读延伸: 找个不功利的爱好,让它陪你留住天真 答案就藏在源头 这是现代人学习中医的起点,也是临证思维的源泉 孩子纯阳之体不能补阳?NO~适当补阳爱吃饭、个长高 潘毅 真正健康和好运的人,都有一团和气 恐针人士的针灸学习之旅 潘毅:没学过中医的人,也知道用「阴阳」来调理不适 正安 疫情反复,病毒、细菌这些与中医六淫是什么关系? 潘毅丨舌非孔窍,缘何心开窍于舌? ? 年中医一年通持续招募中... 这是一组集中式学习的课程 1年一年通课程学习=5年大学里的学习 提升你的知识汲取速度。 跟老师面对面学习最重要的是感受老师的气象,这就是价值所在。我们不光是学习知识和道理,更要感应气象,体会老师强大的正能量磁场。 ——梁冬 如果你喜欢潘毅男神,欢迎来到正安广州学院的线下课堂,现场感受老师的课堂风采。广州中医一年通 10月23日开课(周末班第23期) 报名小和老师 长按添加班主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zz/8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蔚县的家乡饭,你吃过几种第二期
- 下一篇文章: 退休老中医三十几年的临床验方专方供同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