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热病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妊娠热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发热,热势较高,口渴便秘,舌红,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情。 《诸病源候论》:“妊娠热病候:冬时严寒,触冒伤之,藏于肌骨,夏至乃发,壮热,又为暑病。暑病,即热病也。此寒气蕴积,发即有毒。妊娠遇之,多致堕胎也。” 治宜泻热安胎。 目录 一、妊娠热病,大热烦闷用方 二、妊娠热病,损胎者用方 三、妊娠热病,不下食用方 四、妊娠热病,骨节疼痛用方 五、妊娠热病,斑出黑色用方 一、妊娠热病,大热烦闷用方 1.葛根一物饮 来源: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名见《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别名: 葛根汤(《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葛根饮(《圣济总录》卷一四○)、 葛根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七)、 葛根饮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五)、 葛根汁饮(《产孕集》卷上)。 主治: 1.《备急千金要方》:妊娠热病,大热烦闷。 2.《圣济总录》:金疮中风,水痉欲死;及一切金刃箭镞疮;及饮酒过度不醒。 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伤寒衄血不止;热气,痞满腹胀;热渴久不止。 组成:葛根汁二升。 用法: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 《类证活人书》:如无生葛,用干葛锉,煎浓汁服。 2.大黄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别名:大黄饮(《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四)。 主治:妊娠热病六七日,热入腹,大小便秘涩,烦热。 组成: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知母三分,石膏一两(捣碎),栀子仁半两,前胡一分(去芦头),黄芩一两,赤茯苓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锉细,拌令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加生地黄一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凉膈散 来源:《万氏女科》卷二引东垣方。 功用:清热。 主治: 1.《万氏女科》引东垣方:妇人妊娠热病。 2.《保命歌括》引东垣方:瘟疫火热不解,伤寒余热不退,及六经火。 组成:黄芩,黄连,栀仁(各酒炒),连翘,桔梗,甘草各等分,薄荷叶半钱。 用法:上为散。水煎服。 二、妊娠热病,损胎者用方 1.加减栀子五物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二。 功用:安胎清热。 主治:妊娠热病损胎者。 组成:葛根,柴胡,香薷,石膏,栀子,前胡,黄芩,葱白,麦冬,陈皮,知母,甘草。 2.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热病,发即背痠疼,头痛壮热。若不急疗,热势不止,多致损落。 组成:柴胡半两(去芦头),大青三分,葛根半两(锉),石膏一两,知母半两,栀子仁半两,川升麻三分,黄芩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袖珍方》有茯苓,无黄芩。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葱白七茎,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三、妊娠热病,不下食用方 1.人参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主治:妊娠热病,壮热头痛,呕吐不下食,心烦闷。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竹茹一两,葛根一两(锉),茅(芦)根一两(锉),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知母三分。 用法:上锉细。每服一分,以水一中盏,加葱白三茎,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2.安妊进食汤 来源:《简明医彀》卷七。 主治:妊妇不食,胎气冲心,遍身疼痛欲死。 组成:黄芩(条实者),白芍药,白术各一两,砂仁五钱。 用法:分四剂。水煎服。 3.葛根汤 来源:《胎产指南》卷一。 主治:孕妇热病,呕吐不食,胸中烦躁。 组成:芦根一钱五分,葛根一钱五分,人参一钱,麦冬一钱,知母一钱,竹茹一丸,栀子一钱(炒),葱白三寸。 用法:水煎服。 四、妊娠热病,骨节疼痛用方 1.柴葛安胎饮 来源:《胎产心法》卷上。 主治:孕妇热病,骨节疼痛。 组成:柴胡,葛根,青黛各八分,石膏一钱五分,升麻五分,栀子一钱,知母七分,葱白三根。 用法:水煎服。 加减:有痰,加竹沥一小杯,姜汁二匙。 2.葛根汤 来源:《女科秘旨》卷四。 主治:孕妇热病,骨节疼痛。 组成:葛根,石膏各二钱,升麻三分,前胡八分,青黛八分。 加减:如有痰,加竹沥、姜汁。 五、妊娠热病,斑出黑色用方 1.栀子仁饮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别名:栀子石膏汤(《胎产秘书》卷上)。 主治:妊娠热病,斑出黑色,小便如血,气急胎欲落。 组成:栀子仁一两,川升麻三两,黄芩一两,生地黄二两,大青二两,石膏三两(捣碎)。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半两,用水一中盏,入葱白七寸,豉四十九粒,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栀子葱豉汤 来源:《卫生鸿宝》卷五。 主治:孕妇热病,斑出赤黑色,小便如血,气急欲绝。 组成:栀子(炒),黄芩,升麻各二钱,生地二钱,青黛八分,豆豉四十九粒,杏仁(去皮尖)十二粒,石膏(煅)一钱半,葱白七寸。 用法:水煎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shengma.com/gsmfb/10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脏六腑气血不足,常用中药都在这张规律表
- 下一篇文章: 老中医方剂中的药性配伍探讨